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造型基础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通用试行)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造型基础
课程名称:色彩构成英文名称:constitution of color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学期总学时数:64(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学时:54+课外16
执笔:视觉传达教研室编写时间:2006/01/18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任务:
《色彩构成》是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基础课,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对《色彩构成》的学习是一个研究过程,一种方式和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更高境界的色彩创造和设计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授课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色彩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认识色彩
第二节色彩的本质
第三节色彩的属性与色彩体系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色彩的几个属性。
作业要求:要求掌握色彩的几种类型;明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纯度推移练习补,补色互混推移、并置空间互混。
练习:色调构成练习;加法混合练习和空间混合练习各一张。
教具:范例。
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色彩对比
第一节色彩知觉现象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对比
第三节色彩的其他对比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和对比规律。
理解色彩对比的不同表现力。
作业要求:分别对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作构成练习;就色彩的肌理进行练习。
教具:范例。
第三章色彩的调和
第一节色彩调和的原理
第二节色彩调和的基本类型及配色方法
第三节色彩的采集,重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色彩调和的几种方法和配色技法形成原理,理解色彩调和
的不同表现力以及对自然界中的色彩进行有选择,提炼和重组的训练。
作业要求:孟塞尔色立体作一组调和构成作业,包括同一色相调和:同一纯度调和;
同一明度调和;同一色相调和;同一明度调和;同一纯度调和各一
张。
作一组色彩的采集重构。
教具:范例。
第四章色彩的心理效应
第一节色彩的调性表达
第二节色彩心理的表现类型
第三节色彩与感觉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色彩对人心理(表情、象征、联想)、生理(色觉、视觉、视错)方面的影响,熟悉色彩的情感表达,加强对色彩的联想与感觉并有能力应用于实践。
了解当今的流行色,了解色彩的宗教与民族性及地域文化特征。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谈一谈对色彩的感觉表达的理解;做色彩的软硬感,华丽感,朴素感,动与静,空间感,轻重感等对比构成作业各一幅;作几种色彩表情和心理的色
构作业。
教具:范例。
三、课堂授课环节具体安排及说明:
教师按大纲规定顺序授课,注意使课堂气氛活跃,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合理使用教具、范图、多媒体讲授。
适当配以专题讲座、讨论、学术争鸣,鼓励研究探索。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及说明
1、在授课后,教师布置作业作为训练内容,教师做个别辅导。
2、除课堂教学、课堂练习外,应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练习。
3、要求学生写出500字的课程小结,使感性心得上升到理性运用。
4、每单元讲评小结,课程结束后举办全院性展览。
5、考试作业可安排快题作业(4学时),检验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本课程的考试方式
以考查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习和训练情况及作业综合打分。
平时每阶段课堂作业A3幅面(8幅);系列草图A4幅面
平时作业:70%(含考勤10%),考试作业30%
六、教学各个环节学时分配表
05~06级 16学时/周 4周共64学时
七、课程前后衔接的相关课程
先修课程:《综合基础课》《平面构成》等
后续课程:《立体构成》等
八、建议学生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学生用教材:
《色彩构成》湖北美术出版社李莉婷编《色彩构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吴士元著《色彩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玉祥编著《色彩构成》陈小晴著
教学参考书目:
《构成设计》中国旅游出版社蓝先琳编
《色彩学》(日本)大哲浩
《光构成》(日本)朝仓直己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现代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
《色彩设计指南》(美)吉姆·克劳斯
《色彩艺术》(瑞士)伊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