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实验 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

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1 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 5-20 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1/ 14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 1kg 为宜。

其方法是将混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的两份弃去,如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

采集含水较多的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的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

将采好的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的,以保持通气。

(5)制作采样标签及采样记录选用耐浸润的纸签(牛皮纸或硫酸纸),用铅笔在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深度,土壤名称,编号及采样人等,一式两份,土袋内外各放一份。

同时做好采样记录。

1.1.2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即按土壤发生层次的采样。

首先在能代表研究对象的采样点挖掘1× 1.5m 左右的长方形土---------------------------------------------------------------最新资料推荐------------------------------------------------------ 壤剖面坑,较窄的一面向阳,作为剖面观察面。

挖出的土应放在土坑的两侧,而不要放在观察面的上方。

土坑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要求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位。

根据剖面的土壤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及植物根系分布等,划分土层。

按研究所需了解的项目逐项进行仔细观察,描述记载,然后至上而下逐层采集样品,一般采集各层最典型的中部位置的土壤,以克服层次之间的过渡现象,保证样品代表性。

每个土样质量 1kg 左右,将采集的样品放入样品袋,写明标签(同上)。

(1)土壤诊断样品采集为找出造成某些植物发生局部死苗失绿,矮缩,花而不实等异常现象的原因,必须对土壤进行某些成分的分析测定。

一般应在发生异常现象的范围内,采集典型土壤样品,多点混合,同时在附近采集正常土样作为对照。

(2)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淋溶和蒸发是造成土壤剖面中盐分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类样品的采集按垂直深度分层采3/ 14取。

即从地表起每 10cm 或 20cm 划为一个采样层,取样方法多用“段取”即在该取样层内,自上而下,全层均匀的取土,这样有利于土壤储盐量的计算,或绘制土壤盐分分布图。

研究盐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特点时,则多用“点取”即在各样取样层的中间位置取样。

此外,应特别注重采样的时间和深度,因为盐分上下移动受不同时间的淋溶与蒸发作用的影响很大。

(3)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样品采集如测定土壤容重和空隙度等物理形状,需要原状土样,其样品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采取。

采取土壤结构性的样品,必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最好在不粘铲经接触不变形时分层采取。

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不变形尽量保持土壤的原状,如受挤压变形的部分要去掉。

土样采后要小心装入铁盒。

其它项目土样根据要求装入铝盒或环刀,带回室内测定。

1.1.3 土壤样品的处理和贮存(1)新鲜样品的处理和贮存某些土壤成分如低价铁、铵态氮、硝态氮等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

为了能真实的反映土壤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某些理化性状,新鲜样品要及时送回室内进行处理和分析。

先挑除非土壤物质,再通过 2mm 筛(或用玻璃棒或塑料棒将样品---------------------------------------------------------------最新资料推荐------------------------------------------------------ 弄碎混匀)后迅速称样测定。

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要暂时贮存时,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口袋放在冰箱冷藏室或速冻固定。

(2)风干样品的处理和贮存 1)风干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要及时放在样品盘上(或无污染的纸、塑料布),摊成薄薄一层,置于干净整洁的室内通风处自然风干,严禁日晒,并注意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

风干过程要经常翻动土样,并将大土块捏碎及加速干燥,同时剔出非土壤物质。

2)过筛 A、一般化学分析试样将风干后的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压,或用研钵研磨,并将植物残体(细小的植物须根,可用静电吸引的方法清除),石块等侵入体和新生体剔出干净。

压碎或研细的土样要全部通过 2 mm (或 1 mm)孔径筛为止(可供 pH 值,盐分,交换性能,以及有效养分的等项目的测定)。

将通过 2 mm(1 mm)孔径筛的土样用多点法取出 50 g-100 g 继续碾磨,使之全部通过 0.25 mm 孔径筛(供有机质,腐殖质组成,全氮,碳酸钙等项目的测定)。

再将通过 2 mm(1 mm)孔径筛的土样用多点发取出 50 g-100 g 继续用研钵磨细,使之全部通过 0.149 mm 孔径筛(供矿质成分,全量分析等项目的测定)。

5/ 14B、微量元素分析试样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的土样其处理方法同一般化学分析样品,除在覆盖,研磨,过筛,运输,贮存等环节中,不接触金属器具,以防污染外,其它各环节要用木、瓷、竹或塑料工具。

筛要用尼龙筛。

过 0.149 mm 孔径筛时,要用玛瑙研钵研磨,具体操作同一般化学分析样品。

处理好的样品应放在塑料瓶中保存。

C、颗粒分析试样将风格土样反复碾碎,使之全部通过 2 mm 孔径筛。

留在筛上的随时称量后保存,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量,以计算石砾的百分比含量,然后将土样混合后盛于广口瓶内作为颗粒分析及其它物理性质测定用。

若再土壤中油铁锰结核,石灰结核,铁子和半风化体,不能用木棍碾碎,应细心捡出称量保存。

注:观测采样地土壤剖面调查表 <1>.剖面层次:O 层――腐殖质层,已分解或半分解的枯枝落叶粗有机物质为主的土层 A 层――表层,位于地表或 O 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 B 层――位于 A 层之下的发生层,完全或几乎完全失去岩石结构层次过渡:度为 2-5cm C:逐渐过渡:过渡层厚度为 5-12cm; D:模糊过渡:过渡层 1).明显程度 A:突然过渡:过渡层厚度小于 2cm; B:明显过渡:过渡层厚---------------------------------------------------------------最新资料推荐------------------------------------------------------ 厚度大于 12cm 2).过渡形式 A:平整过渡:过渡层呈水平或近于水平; B:波状过渡:指过渡层形成的凹陷,其宽度超过深度,如舌状; C:不规则过渡:指过渡形成的凹陷,其深度超过宽度; D:局部穿插型过渡:指过渡出现中断现象。

3)土壤颜色可采用门塞尔比色卡比色,也可按土壤颜色三角表进行描述。

颜色描述可采用双名法,主色在后,副色在前,如黄棕、灰棕等。

颜色深浅还可以冠以暗、淡等形容词,如浅棕、暗灰等。

黑;暗栗、暗棕、暗灰;栗、棕、灰;红棕、黄棕、浅棕;红、橙、黄、浅黄、白。

<2>.水分状况:干,润,潮,湿四种程度 <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土壤层次:包括 O 层、A 层、B 层 3 个主要层次,各层次判断标准如下 O 层:已分解的或半分解的枯枝落叶粗有机物质为主的土层。

A 层:位于地表或 O 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

它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聚集有与矿质组分充分混合的腐殖化有机质,且 B 层和 E 层性质不明显。

7/ 14· 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性质。

B 层:位于 O、A 层之下的发生层,完全或几乎完全丧失岩石构造,并具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征:· 聚积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二氧化硅。

· 碳酸盐的淋失。

残积三二氧化物的富集。

· 有大量三二氧化物胶膜,使该层具有较低的亮度、较高的彩度和较红的色调。

具粒状、块状或棱柱状结构。

土层深度:以 cm 表示,测量并记录各发生层的实际厚度。

土壤结构持性:土壤具有黏结、黏着或抗变形、裂断等的属性。

土壤结持性在土力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土壤的结持常数:也叫阿德堡极限(Atterberg limits)最早由Atterberg (1911, 1912)提出,土壤显示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含水量范围(上、下限),对于每种土壤都是一定的值。

因此,叫常数。

结持常数包含有:下塑限、上塑限、塑性值、粘着点、脱粘点等,均以含水量表示,而且都是可以具体测定的。

土壤结持性描述方法:有人按照干湿程度分:湿、潮、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