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的研究冉强辉/林侃【论文分类】体育【论文网络来源】/G8【期刊期数】2010年02期【论文期刊来源】《体育科学》(京)2009年9期第64~71页【英文标题】Research on Communicative Quality of China's TV-Sports Commentators【作者简介】冉强辉(1957-),男,上海人,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科技期刊研究,Tel:(021)51253132,E-mail:rqh6650@,上海体育学院期刊社,上海200438;林侃(1982-),男,福建福州人,记者,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福建日报》社,福建福州350001【内容提要】采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现状及其传播效果进行全面梳理和实证考量,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果显示,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喜忧参半”:传受关系得以改善,提供信息基本真实,舆论导向有所失衡;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英语识译能力亟待提高;体育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声画失衡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解说激情,个性特征不够鲜明。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it dissemin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quality and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our TV-sports commentators, reveals existence subject mat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our TV-sports commentator's communicative quality is mingled hope and fear. Passes on is related can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real,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s unbalanced. The language organ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English knowledge translates ability urgently need to be enhanced. The sports specialized knowledge reserve insufficiency, the sound picture unbalanced phenomenon sometimes occurs, lacks the illustration fervor, th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is not very obvious.【日期】2009-07-17【关键词】中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China/TV/sports/commentators/communicative quality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修订日期:2009-08-241 本研究中相关概念释义据本研究将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界定为:解说员以电视传播为媒介,根据体育赛事现场(电视中的比赛画面),通过有声语言艺术很好地完成体育解说的传播活动并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所需具备的主要能力与修养,包括媒介素质、语言素质、专业素质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和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体育解说员为研究对象;并以北京、上海、西安、福州四地的电视(体育)受众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2.2.1内容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传播素质所涵盖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专业素质等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研究;同时,以我国常年转播体育赛事的CCTV-5、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上海东方卫视近年来播出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超级足球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国内、外体育大赛的实况转播过程中解说员的解说词作为内容分析的文本。
2.2.2问卷调查根据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设计了“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受众问卷调查表。
问卷包括6部分共44个问题。
在问卷发放之前,采用5分制量表对问题的内容与结构效度进行专家效度检验。
8位专家对问卷的评价均值为4.19分,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考虑到北京的CCTV-5和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专用频道)代表我国电视体育媒体的最高水平,而福建和陕西的受众能方便地收看CCTV-5的赛事转播,因此,本课题受众问卷的发放区域定为北京、上海、西安和福州。
问卷发放的对象确定为以上地区热爱体育运动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受众,以在校大学生和相关媒体工作者为主。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表的发放上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偶遇抽样(或称拦截抽样),即抽样对象是被偶然选中的。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800份,回收706份,回收率为88.25%。
2.2.3数理统计运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和Excel 2003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和实证分析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现状与传播效果调查根据本研究对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的界定内容,我们通过电视(体育)受众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与传播效果的实证剖析,结合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客观分析及评价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现状,揭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媒介素质3.1.1传受关系得以改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目前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与观众建立起怎样的传受关系”时,有42.8%的被调查者(266人)认为,现在的解说员能够“不摆架子”,与观众平等交流。
表明目前大多数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已经从过去那种一味地“从传到受的单向传播模式”中走出,能够在解说过程中采取与受众之间的“平视化”视角,不故作权威,较好地把握住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感情倾向。
受众认为,解说员的腔调也较以往少了许多生硬和程式化,多了朋友式的和蔼交流。
这与近年来广大电视体育解说员自身对电视传播特征的认识加深密不可分,甚至还有部分受众(66人)认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做到了“观众至上”,并不时为观众答疑解惑,视观众为“上帝”。
近年来先进的网络互动平台的引入,更加便利了解说员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笔者随机抽样选取了2005年进行的5场英超联赛(上海东方卫视转播)、5场德甲联赛(CCTV-5转播)和5场F1分站赛(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转播)的转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这些赛事中共96次通过网络、短信平台与观众交流,平均每场比赛6.4次。
在这96次中,有41次用来转述观众对比赛的看法,例如对所支持球队的加油鼓励;37次用以回答观众提出的对比赛规则、技术方面的疑问;11次是观众为解说员提供有关比赛的相关信息;7次是观众纠正解说员或电视字幕出现的错误。
可以看出,通过互动平台,传受双方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方位的交流。
但是在调查中,只有5%的受众认为解说员能够充分利用这种平台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交流,说明这种交流还应该增多;有受访者表示,能多回答一些观众的问题,多表达一些观众的观点,胜过多说那些无意义的套话、废话。
3.1.2提供信息基本真实,客观公正性有待提高电视体育解说员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员,必须时刻遵循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56%(351人)的受访者认为,解说员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37%(229人)认为仅有少量的信息不可信,而认为很不可信的仅占被调查者的4%(26人)。
受众对电视体育解说员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基本认可,但对解说的客观、公正性仍存有异议。
笔者对CCTV-5在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小组赛1场、淘汰赛1场、半决赛决赛各2场)和2005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半决赛2场、决赛1场)的共9场转播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发现,解说员共74次向观众提供了赛场外的相关信息,其中,涉及运动员伤病情况、赛前训练、媒体采访、国外球员与媒体动态等,平均每场比赛8条。
这74条相关信息的信源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媒体记者采访所得34条;根据国内其他媒体报道的信息15条;有9条信息的信源来自网络;有16条信息解说员并没有交代信源,只是贯以“据说”、“听说”等句头。
根据对被调查者的随机访谈得知,受众对央视媒体记者采访所得信息和其他媒体所得信息认可度较高,对信源为网络信息持半信半疑态度,认为无信源信息最不可靠。
因此,电视体育解说员在提供信息时,尽量选择信源可靠的信息,若信源不可靠但又确实有用的,应对来源和可信度加以说明。
在体育解说的客观公正性方面,问卷调查显示,44.6%(277人)的受众认为,解说员在解说比赛时“总体上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带个人偏见”;46.4%(288人)的受众认为“不太公正”和“很不公正”。
在被问及“影响解说员客观公正性”的主要原因时,42.2%(266人)的受众表示“由解说员个人的情感”造成的。
为了验证受众的看法,本研究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评价理论”对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苏迪曼杯决赛现场转播时的解说语句(赞扬、喝彩、加油、建议、希望、担忧、批评等)进行量化比较。
解说员的解说情感较多地偏向本国运动员,对主队运动员的赞扬、喝彩、加油、担忧等解说语句明显多于客队;批评则反之。
由于部分解说员解说中不自觉地偏离客观公正的轨道,引起了不少受众的反感。
3.1.3解说中娱乐元素增多,舆论导向有所失衡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必须遵循“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必须遵守的宣传纪律。
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央电视台宋世雄、广东电视台王泰兴等老一辈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中,“女排精神”、“奥林匹克精神”、“铿锵玫瑰的意志”等精神概念深入人心,鼓舞了几代国人。
如今,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经常收看体育赛事的受众已变成相对稳定的受众群。
他们关注体育赛事往往是出于自身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为了娱乐身心。
因此,这部分受众的观赏倾向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内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风格与舆论导向。
如在被问及对“目前国内体育解说是否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功能”的看法时,44.6%(277人)的受访者认为,解说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而持肯定态度的仅有17.2%(1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