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4、祛痰止咳 《伤寒论》治咳喘多用甘草,风寒者,
如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热者,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寒痰所致者,如小青 龙汤。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5、调和诸药 甘草调和诸药,指调和方剂中各药物间的错杂药
性。所谓辛开苦降的泻心汤类,其用甘草除补中之外, 另一作用是调和辛开药物和苦降药物间的矛盾。另外 有谓泻心汤类中,用生甘草引药至满所,而《伤寒论》 中泻心汤用甘草是炙用,对此存疑。
二、不用甘草
2、正虚急症 甘草味甘性缓,有调补之功,故正虚急时不宜使用,
如四逆汤用治阳虚阴盛之少阴寒化证,方中甘草合姜附温 养阳气,但若大下后复发汗而致阳气暴虚,阴寒内盛,病 势急迫,甘草反为掣肘之药,故治宜四逆汤去甘草之干姜 附子汤回阳救逆;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则更以干姜附 子汤加葱白而成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宣通 上下;若胃热脾寒,寒热格拒,治宜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温脾清胃,交通阴阳;若脏寒蛔厥,寒热错杂,治宜乌梅 丸温中清热,安蛔止痛,方中均不用甘草缓和之力。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2、守中缓急 炙甘草归脾、胃经,留守中焦,有缓急和
作为中焦引药的作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 根解表,黄芩、黄连入里,用甘草的目的显然 意在固护中焦;又如栀子柏皮汤中用甘草,除 益气补中之外更恐栀子、黄柏皮苦寒过伤脾胃。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2、守中缓急 此外,炙甘草具有中焦引药的作用。如附子不合
甘草汤、桔梗汤中生甘草清热解毒而缓痛。同 篇的半夏散及半夏汤用的是炙甘草,此仅取其缓痛 之功。由此可见,只有清热解毒时才用生甘草,作 他用时均用炙甘草。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1、益气补中 补中焦脾胃之气,有如理中丸、半夏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茯苓四逆汤、 旋复代赭汤、栀子甘草豉汤、小柴胡汤等方, 多合人参同用。补益心气,有如桂枝甘草汤、 炙甘草汤、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等方,多合 桂枝同用,以助桂枝温阳通脉的功能。
二、不用甘草Leabharlann 1.1、邪实重症——气滞 《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甘缓而
壅气,令人中满,故气机壅滞而正气不虚者忌用甘草, 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方中不用甘草,一恐其壅滞气 机,二恐其留邪。其中唯兼见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 汤,乃因其有气虚之症,故用甘草兼以补气。又如大 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两方,分别用治热壅气滞 之心下痞以及热痞兼阳虚证,两方均以麻沸汤渍取轻 薄药力泄热攻痞,亦均不用甘草,恐其壅滞气机。
胃不忌甘草,如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于苓桂 术甘汤等方,然其累及于肾者,则不可再用甘缓助 湿之甘草,诚如《灵枢·五味》载:“肾病禁甘”, 方如治疗阳虚水湿内停之真武汤,治疗阳虚寒湿内 盛之附子汤,治疗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治疗太 阳蓄水证之五苓散,均不用甘草。
二、不用甘草
1.5、邪实重症——湿热 如湿热发黄诸证,治宜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若
一、甘草的运用——炙甘草
3、合化阴阳 炙甘草或与桂枝合用,或与芍药合用,分别起到辛甘化
阳、酸甘化阴的作用。《伤寒论》用桂枝的39方中(不包括 加减法),桂枝与甘草合用者计36方;用芍药共30方,芍甘合 用25方。
辛甘化阳如温中阳之甘草干姜汤、补心阳之桂枝甘草汤 证等;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汤,又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 汤中芍药、甘草,亦取酸甘化阴之意,再配以补阳之药,而 取阴阳双补之效。反之,在不需要补阴时,则去其酸使甘无 以相配而达目的,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
二、不用甘草
1.2、邪实重症——血瘀 如太阳蓄血证。其重者喜忘、发狂、少腹硬满,
治宜抵挡汤及抵挡丸,病势急迫,故两方中均不用 甘缓之甘草;其轻者但少腹急结,治宜桃核承气汤, 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方中用甘草 者,因其证较抵挡汤证为轻,故不禁甘草之甘缓也。
二、不用甘草
1.3、邪实重症——痰聚 如热实结胸证,证见心下硬满、按之石硬,病势急迫,
治宜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大陷胸丸泄热逐饮,方中均不用 甘草,恐其助湿生热。又如寒实结胸证,治宜三物白散以温 散寒结、化痰逐水,方中亦不用甘缓之甘草。又如水饮停聚 胸胁,治宜十枣汤攻琢水饮;痰食阻滞胸隔,治宜瓜蒂散涌吐 痰食,方中亦不用甘草,其理皆同。
二、不用甘草
1.4、邪实重症——水停 水饮内停为患,多为脾肾阳虚,其轻者病在脾
二、不用甘草
3、肾病禁甘 如赤石脂禹余粮丸、麻黄附子细辛汤、
桃花汤、黄连阿胶汤、猪肤汤、苦酒汤、吴 茱萸汤等均不用甘草。
二、不用甘草
4、单行不辅 单行者,单方不用辅也。即针对某种病情单
一的疾病,单用一味药物即可治疗。如文蛤散、 蜜煎导、猪胆汁、烧裈散等,皆是一味药物直达 病所,无需他药之辅。
谢谢
甘草同用,其补肾温阳的作用突出,若伍以甘草,则 温补脾阳效果明显。因为甘草守中,能聚附子的辛热 于中焦而起补脾阳的作用,如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 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方。又白虎汤中石膏之 性沉降,加甘草可引药作用于中焦,柯韵伯谓:甘草土 中泻火,缓寒药之寒,用为舟揖,石膏沉降之性始得 留连于胃。又桃花汤证病在大肠,所以该方不入甘草。
浅谈《伤寒论》中 甘草的运用规律
《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 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 疮肿,解毒。"甘草具有补脾益 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 药性、清热解毒等作用,是仲景 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伤寒论》总计113方,使用甘 草者有70方之多。
一、甘草的运用——生甘草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 与桔梗汤。
肝经湿热蕴结大肠,传导失司,则见热痢下重,治宜 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止利;若湿热瘀滞,膀胱不利,而见 膝胫足附皆肿,治宜牡蛎泽泻散,上方中均不用甘草, 恐其助湿生热留邪之患。
二、不用甘草
1.6、邪实重症——宿食 《本草正》“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阳明病
里热炽盛,邪热与燥屎搏结大肠,重则腹满而痛、谵 语潮热,病势急迫,下之不可稍缓,方用大、小承气 汤荡涤肠道;若少阳郁热兼有阳明里实,治宜大柴胡 汤,方中均不用甘草,是下之宜速不宜缓也;又如用 治胃热肠燥津亏的麻子仁丸,亦不用甘草,唯用治热 邪气滞不甚的调胃承气汤不禁甘草,是因病邪轻浅, 下之不可过于峻猛,不可不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