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复习题纲绪论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生长。
2.繁殖和遗传。
3.细胞。
4.新陈代谢。
5.应激性。
第一章3、分析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答:1.最好的溶剂。
2.亲和作用,使体内物质呈解离状态,参与正常生理活动。
3.参与呼吸作用,保持肺泡表面的张力,有利于肺泡的回缩,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7、什么是必需氨基酸?答: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9、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三类大分子中,连接单体的各是什么化学键?答:蛋白质: 肽键。
核酸:磷酸二酯键。
多糖:糖苷键。
10、什么是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答: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氨基酸序列,前后两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起来。
2.邻近几个或几十个氨基酸,经过一定程度的盘绕折叠,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一条肽链在各个邻近区段形成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整体的结构状态,肽链内部各个氨基酸残基之间,各段二级结构单位之间呈现一定的空间布局,这就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仅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到三级结构为止。
许多蛋白质有两条以上的肽链组成,每条肽链应有其各自的一、二、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几条肽链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布局,形成各条肽链之间特定的立体关系,使整个蛋白质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形状,这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2、简述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DNA双螺旋模型揭示了DNA的什么级结构?答:1.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多核苷酸链,围绕共同中轴,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2.双螺旋两条链的主干,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的“糖基——磷酸基——糖基”长链。
3.碱基位于两条链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相垂直,两条链的对应碱基之间,呈A——T,G——C配对关系。
有两对或三对氢键存在于对应碱基之间,加固碱基的配对关系。
4.这个双螺旋模型的基本数据包括:螺旋的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每个螺距中包含10个碱基对,所以,相邻两个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
第二章1、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征。
答: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拟核,无核膜,无染色体,但有DNA,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糖体,细胞大小较小,(1um—10um);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染色体,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大小较大,(10um—100um),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结合。
2、试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
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得到广泛认可,大致内容去下: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上。
3.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这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简述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的功能特点。
答:内质网: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消化作用,防御作用。
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是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
4、酶的作用特点和酶的活性调节。
答:酶的作用特点:1.酶的催化效率特别高,可比无机催化剂高10^7——10^15倍。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
3.酶的活性可以调节。
酶的活性调节:1.共价调节。
酶蛋白的某个氨基酸残基上,加上或取下一个共价结合基团,导致酶的构象改变。
2.非共价调节。
调节因子与酶蛋白分子并无共价结合,而只是形成非共价结合,也能够使酶的蛋白立体构象发生变化。
8、比较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
答:1.简单扩散。
(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蛋白质协助。
如水,气体分子。
2.协助扩散。
不需要能量,需要专一的载体蛋白协助。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主动运输。
需要能量,需要专一的载体蛋白协助。
如氨基酸进入小肠细胞。
4.基团转移。
需要能量,需要特异载体蛋白协助,还需胞内几种酶或蛋白质的参与。
10、简述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录和翻译。
答:转录:DNA→mRNA(DNA解旋,以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合成mRNA)翻译:mRNA→蛋白质(氨基酸由tRNA按照遗传密码的顺序搬运到核糖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在经过盘绕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第三章1、细胞分裂周期由哪四个阶段组成?染色质染色体分别出现在哪个阶段?答:M期,G1期,S期,G2期。
染色质出现在M期的末期。
染色体出现在M期的中期。
2、说明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
答:1.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生长。
2.前期:核膜消失,染色体逐渐形成,纺锤体显现。
(核仁消失显两体)3.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部的赤道板上,着丝粒逐渐分为两个,意味着姐妹染色单体准备分开。
(形定数晰赤道齐)4.后期:随着与着丝粒相连的微管蛋白的收缩,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被拉向细胞的两极。
与此同时,连在两侧的纺锤体极上的另一套微管使细胞被拉长。
(点裂数加均两极)5.末期:以被分开到两侧的两组姐妹染色单体逐渐恢复到染色质状态,核膜重新形成,可以看到两个细胞核和核内的核仁。
(两消两现重开始)3、简述减数分裂的几个特征。
答:1.染色体数目减半。
在减数分裂时,DNA复制一次,细胞却连续分裂两次,(从二倍体(2n))细胞开始,DNA复制后有一个短暂的4n阶段,再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产生4个单倍体(n)细胞。
2.同源染色体配对。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
(即来自父源的和来自母源的同源染色体双双配对)3.染色体交叉——基因重组。
相互紧贴在一起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
(来自父源的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一段和来自母源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应一段,互相交换和重接。
)4、什么是细胞分化?什么是分化决定因子?答: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分化决定因子:是一些核糖核酸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决定细胞分化发育。
8、细胞凋亡有哪些特点?答:1.生理性。
2.主动过程。
3.有基因调控。
4.不引起炎症。
5.质膜不破裂。
6.染色质DNA的有控裂解。
第四章3、神经元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答: 通过突触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有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4、内分泌细胞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答5、多细胞动物的整体调节功能是由哪些系统负责的?答: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免疫系统。
7、什么是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13、什么是反射?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18、什么是抗原?答: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9、哪类细胞产生抗体,为什么从血清中提取的抗体不是单一类型(即多克隆技术)答: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
第五章1、孟德尔学说的要点有哪些内容?答:1.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2.等位基因可有显性、隐性之分。
3.在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随机地组合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去。
4.在杂交产生的第一代中,其基因型全部为杂合,而呈现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F2代中显、隐性的分离比为3:1。
当考察n对基因时,n对性状的分离比则为(3:1)^n。
3、试述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放射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的分子基础。
答:5、基因表达包含哪些主要步骤?答::(1).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翻译:以mRNA作为模板,tRNA作为运载工具,在有关酶、辅助因子和能量的作用下将活化的氨基酸在核糖体(亦称核蛋白体)上装配为蛋白质多肽链的过程,(3). 译后加工:从核糖体上释放出来的多肽需要进一步加工修饰才能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6、简述乳糖操纵子的结构与功能。
答:启动子、终止子及操纵基因。
这三个结构基因称为lacZ、lacY及lacA。
lacZ为β-半乳糖苷酶编码,这是一种细胞内的酶来分开双糖的乳糖为葡萄糖及半乳糖。
lacY为β-半乳糖苷透性酶编码,这是一种在细胞膜的运送蛋白质,负责将乳糖逼入细胞中。
lacA为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编码,这是一种酶将乙酰基从乙醘辅酶A转移至β-半乳糖苷。
当中只有lacZ 及lacY在乳糖的分解代谢是必须的。
(lacZ编码β-半乳糖苷酶,此酶由500kd的四聚体构成,它可以切断乳糖的半乳糖苷键,而产生半乳糖和葡萄糖。
lacY编码β一半乳糖苷透性酶,这种酶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d膜结合蛋白,它构成转运系统,将半乳糖苷运入到细胞中。
lacA编码β-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其功能只将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转移到β-半乳糖苷上。
)10、简述基因工程的几个步骤。
答:1.获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在体外连接(重组)。
3.将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合适的宿主细胞内。
4.选择、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克隆。
5.培养、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
11、你知道基因工程中需要哪些重要工具吗?答: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DNA聚合酶。
3、DNA连接酶。
4、耐热DNA聚合酶。
5、逆转录酶。
6.磷酸酶。
第六章1、什么是生物分类的五界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答:五界系统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在1969年提出的。
依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括号内属于真核生物总界。
2、什么叫双名法?答:双名法,又称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
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
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
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手写时一般要加双下划线。
)3、简述被子植物生活史特点。
答:1.种子萌发,经幼苗长成植株。
2.开花,经减数分裂,生成n的卵子和精子。
3.受精,形成2n的合子,发育成新的种子。
8、以人体为例,简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答: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组成消化道,唾液腺,肝脏,胆,胰腺等组成消化器官。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器官,及支器官在肺内的分支,肺泡组成。
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由心脏,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及主动脉的各级分支,静脉的各级分之组成。
运输体内物质。
排泄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泌尿和排尿。
激素系统又叫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