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档案--挚爱情怀记下每个孩子的成长足迹各位老师:下午好!上午我们一起分享了和睦幼儿园的樊园长和顾老师有关制作成长档案的精彩讲座,相信各位老师会和我有同感:她们的讲座生动、形象,为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去做好成长档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幼儿园在园领导的指导下,也进行了多年的成长档案制作,刚才各位老师已看到了我们幼儿园自己设计的这样大、中、小一套成长档案记录册,在这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但愿对各位今后在制作“幼儿成长档案”时有一定的帮助。
婴幼儿期,是人生的起点。
“人之初”的欢声笑语、点点滴滴之中,那一串串、尚不沉稳的小脚印里,蕴藏着一个人成长最初的智慧和梦想,蕴含着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将这些点滴记录下来,收藏起来,不仅能保留孩子对年幼时期的美好回忆,更能让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好。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热爱这些可爱的孩子,愿意帮助他们收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并完整地记录下来。
一、创建成长档案的重要性成长档案是对幼儿成长过程的记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努力、进步与成就。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为幼儿创建成长档案,那么为什么要为幼儿创建成长档案,究竟应该如何创建,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谈谈这几年来我在制作成长档案中的一些感想。
我们说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在新时代的需求下,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中,如何为幼儿一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要能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职责,在学习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工作中把目光转向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的霍华德加登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让教育去挖掘每一个儿童的特点,适应他们的能力水平,并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他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能力。
新《纲要》的颁布让我们开始关注过程性评价,通过制作“幼儿成长档案”对幼儿作品与资料进行收集。
一方面,它可反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它更是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窗口,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和资料来解读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首先成长档案描述了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成长档案中收集了幼儿不同时期的作品、教师的观察记录、照片、影像资料等,这些可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关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的丰富的信息。
其次成长档案动态评估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有没有进步,是否达到了规定或预期的发展目标,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到底有哪些,这些都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予以评估。
以往我们只在学期结束时为孩子填上素质报告,在每条条杠后面刻上几颗星星或写上“上、中、下”这样的等级,再写上一份不疼不痒的评语就行了,尽管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它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而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将幼儿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收集和积累起来,为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
教师通过成长档案在一段时间里积累的各种作品特点及记录来评估幼儿,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也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
但必须指出的是,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估不是为了评比和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它不是给幼儿好与不好的结论,而是发现幼儿成长与发展中有意义的事件(如技能、兴趣等)。
因此成长档案中收集的应该是幼儿自发的真实的作品。
另外成长档案支持了以“幼儿为主”的学习。
通过收集幼儿的作品,与幼儿一对一的交谈及观察,教师可以发现了解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如何学习,以及他们的独特的兴趣、能力和需求。
根据这些发现,教师可以思考我们教学的课程,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什么是孩子最喜欢的,使他们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这种思考与改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一般来说,成长档案收集的内容可以覆盖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言语、情感及社会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而其具体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主要有:1.幼儿的作品。
幼儿的作品主要是指幼儿的美工作品、数学作业和口述记录。
2.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包括与幼儿的面谈记录及教师的观察记录。
面谈主要是与一位幼儿深入探讨一个主题。
如可以讨论幼儿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玩过的一个游戏,所提出的非正式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口述对于阅读和游戏的感想和评论,并有助于了解幼儿在阅读或游戏中的困难与需求等。
面谈记录则记下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等信息,能够让教师或家长了解幼儿的个别需求,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幼儿反馈。
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包括幼儿的系统化记录和逸事趣闻记录,前者主要是记录的是幼儿在预定目标上的进步情况,而后者则是幼儿自发性行为的记录,它与系统化记录不同的是,并没有经过事先设计,而是捕捉一些有趣的事件,可以配上照片。
3.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主要是指照片、录音带和摄像带。
它们能提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对促进家庭的参与有很大帮助,能让家长在没有实际经历的情况下,看到或听到幼儿的各项活动。
如新入园的孩子在园里的一切都是家长非常关注的,他们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吃得怎样?睡得怎样?这时我们如果有一份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影像资料,那就比单纯地与家长交流有意义多了。
所以教师应该经常为幼儿和他们的活动照相或摄像,拍摄的时候,要简短记录所拍的内容或物体,包括日期、场所、幼儿的姓名以及每一个场景的特殊地方。
(这些上午顾老师已讲得非常详细,我就不再一一篡述)4.各种测验和调查表。
主要是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调查表。
如幼儿在家情况调查表、幼儿健康状况调查表、幼儿学习情况调查表等等。
这些调查表能让我们迅速了解幼儿的情况。
有时当我们要进行一个主题活动时,为了解幼儿对这一主题的有没有兴趣和他们对这个主题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我们就可设计一份调查表。
三、创建成长档案的原则为幼儿创建一个成长档案并不是随意的放几张幼儿的作品或照片,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互动性原则:成长档案的制作与记录并非教师或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需要多方参与和合作,他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讨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探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班级之间的借鉴等等。
这儿主要涉及了这样三个角色:教师、幼儿、家长。
教师——慧眼捕捉、全面记录教师是幼儿成长档案最直接的操作者,承担着记录与评估、交流与沟通等重要的责任,同时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
作为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的个人意愿来帮助他们设计自己的成长档案。
这时教师是“引导者”。
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班上的幼儿了解“成长档案”是什么,认识到它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帮助,从而为下一步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档案、丰富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不同年级、同一年级的教师会互相交流幼儿“个人成长档案”试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档案的设计或操作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择优后再次整合,创建出相对可行的、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个人成长档案。
然而,档案的建立并不简单是幼儿作品的收集,更多则是对幼儿在园、在班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加以关注和记录。
为此,要求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在自由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和不足。
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幼儿的日常表现加以全面记录。
幼儿——积极参与、当家作主为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的工作当然少不了“小主人”——幼儿的积极参与。
刚开始在制作“成长档案”时,我们也是教师一手包办档案的创建、使用等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填写记录时,有些幼儿常常会关心的问:“老师,你在写什么呀?”孩子们并不了解“档案”与自己的关系,也从未参与过“档案”的建立,其结果就是孩子的档案却成了教师的观察记录,一点儿也看不到孩子参与的痕迹,而这与我们的“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的理念无疑是相背离的。
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呢?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档案啊!而档案的创建与运用本身不正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吗?于是,我们改变了做法。
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成长档案以及它的作用,并征求孩子对自己档案的设计、使用等方面的意见。
在档案制作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对自己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在档案使用过程中,我们和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丰富档案内容,一起分享观察记录。
当孩子们知道老师记录下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时,便会更愉快、更积极地投入到日常教育和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中去。
家长——激发兴趣、关注收集家长同样也是幼儿成长档案的重要参与者。
在幼儿的个人档案里,除了有教师记录的成长故事外,也有家长参与的一些内容,如“童言稚语”“我爱我家”,“生活写真”等等。
我们的档案随时地供家长、幼儿翻阅,他们趁着来园离园或是家长会之际,关注幼儿在园的发展情况。
虽然看到的只是幼儿在互动中的某一侧面,但我们也力争反映幼儿发展的全部,因此幼儿个人档案的家园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一些家长记录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难忘事件,并针对期中、期末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家庭内的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们为孩子记录的童言稚语,这里摘取几个供大家欣赏。
如:爸爸问孩子:“你知道丢三落四是什么吗?”孩子马上就说:“知道,丢三落四的意思就是从一数到五,其中三和四忘了读,就是丢三落四。
”又如有个孩子在看电视时看到一则新闻说:哥伦比亚发生了火山爆发,就去问妈妈:“妈妈,火山为什么爆发吗?”妈妈答:“那是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的结果。
”孩子说:“不对,那是火山生气了!”家长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记录,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能使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同时也使家园沟通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而且有了家长的参与,不但拓展了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思路,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成长档案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2、动态性原则:记录和制作成长档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试行、修改、征询、调整过程中逐步完善与完成的。
我园分别对小、中、大班的每位幼儿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
从孩子整个成长的历程看,当一个孩子从哇哇入园起到依依不舍从幼儿园毕业,在人生起步的三年中,这三本“成长档案”记录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缩影。
所以当毕业班的孩子拿起小班的档案翻阅时,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上小班原来是这样的。
”从孩子成长的某一侧面看,我们收集了孩子在不同时段的图画、手工、影像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成果。
例如我们从小班开始,会收集一些小朋友不同发展阶段的美术作品,从涂鸦——出现简单的图形——勾画粗线特征的图画——运用鲜艳饱和色彩的作品等等,这些美术作品能比较明显的体现此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心理特征,体现了该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动态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