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踪四大书院,书墨飘香诱千古

寻踪四大书院,书墨飘香诱千古

寻踪四大书院,书墨飘香诱千古
江西书院几废几兴,却依旧矗立在时空激流中,碰撞
智慧,传承思想,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读书时看王勃在《滕王阁序》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暗自思付只有江西才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现在想来,这对江西来说,可不仅是溢美之词。

千百年来,江西人才辈出,陶渊明、王安石、朱耷、朱熹、文天祥等等,如颗颗耀眼之星散布在赣地名山大川
600 多年前的明朝,江西人还曾连续两次包揽科举考试
的状元、榜眼、探花。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今天,当我们用探索的眼光审视跨越千年的种种文化印记时,那隐藏于深山乡野的一座座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江西的书院堪称赣文化的库房,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造就江西人才济济的关键所在。

白鹿洞书院,穿透千年的呦呦鹿鸣江西四大书院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当属有“天下第
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它不仅位列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还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在庐山,清新自然的空气中总会弥漫着一股书香味道,这香味来自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
这是个不能被中国文化人忘记的名字,像一位睿智的老人,
在时间的长河中,目送着萧条与繁荣,寂寞与辉煌的轮回。

时光倒流一千多年,有位叫李渤的少年带弟弟来到这里
隐居潜读。

李渤饲养了一只白鹿,需购物品时,他就写张纸条,连同银两放在小竹筐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将主人需要
的东西带回来,久之,人们管李渤叫“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了白鹿洞书院。

说到白鹿洞书院,总也绕不过一个人,他就是南宋理学
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

他到江西为官时,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拨巨款重建书院,后又亲自担任洞主,为学生讲学,还制定了后来成为元、明、清朝代实施教育的共同准则《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书院前溪水中仍有朱熹亲笔题的“枕流”二字,溪水从大石上流过,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意境。

站在书院门口,凝神体会,会发现白鹿洞神韵其间,宛
如有神奇字符绕人飞舞,令人心宁神淡,心潮却是起伏跌宕,心驰神往。

千百年间,在五老峰下的密林深处,曾经有多少满腹经纶的学者踱步幽径冥思苦想;多少踌躇满志的学子踞
坐石凳废寝忘食?在书院漫步闲庭或端坐石椅,呼吸氤氲之山气,静听中庭之落叶,手触斑驳之旧迹,心随潺潺之清溪,思接千年或放空脑海皆可尽享一时之妙也。

白鹭洲书院,青山绿水世外之园今天,难寻一块给予灵魂宁静与安详的净土。

而赣江水
心的这个书院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洲上芳草如茵,树木葱
茏,洲外双水夹流,站在高处鸟瞰,在水之湄的小洲,如同颗翡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

难怪大诗人李白在此诵吟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南宋年间,吉州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程大中、邵雍、
周敦颐、张载、程颐等6 位儒学大师立祠建书院。

白鹭洲由
此出现“林蕉雨分窗绿,四面书灯映水红” 的胜景。

1253 年,文天祥就读白鹭洲书院;次年他被理宗皇帝亲自命为状
元。

同榜吉州进士九名,占全国录取进士九分之一,
时名震朝野。

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作为对书院的嘉奖,从此白鹭洲书院扬名天下。

若干年后,文天祥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后英勇洲书院,是一个可以让灵魂清肃的地方,文天祥英灵永存,这座庭院亦生生不息。


就义。

白鹭洲山水同悲。

游历过此处的人如此感叹:白鹭鹅湖书院,顿渐同归的碰撞之地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
山,因山上有一湖叫鹅
湖而得名。

书院背山面皈,青峰环抱,田野农舍处处透着淳朴、自然、闲逸。

行走其间,一幅“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山乡美图霎时跃入眼帘。

鹅湖书院,因为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的一场辩
论一一“鹅湖之会”而名闻天下,“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在中国书院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祠纪念,名“四贤祠”。

明代景泰年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

与鹅湖书院渊源很深的还有宋代的著名词人辛弃疾。

他和陈亮的第二次“鹅湖会”,让鹅湖书院扬名历史。

古往
今来,吸引了不少诗人墨客前来寻踪探胜。

辛弃疾是济南人,但长期工作、生活在铅山,最后也归葬于此。

豫章书院,散落的书院文化豫章书院,始建于南宋时期,相传是南昌罗氏后人为纪
念罗氏理学家罗从彦,弘扬儒道而建。

因罗氏郡王豫章,故以堂号命名之。

不过现在,提起南昌的豫章书院可能只有一声长叹了。

书院的古建筑已经全部不存在了,只有十八中学校门旁还残
存一块石牌,提醒着人们这曾是江西的第一大书院。

幸好豫章书院还分散在全国其他各地,要体味豫章书院文化,可去广州豫章书院、贵州豫章书院等,散居各地的豫章书院,形
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

清康熙皇帝曾赐匾:“章水
文渊”。

豫章书院,在历史上曾获得极高的殊荣。

悠悠千古岁月,江西书院几废几兴,却依旧矗立在时空
激流中,碰撞智慧,传承思想,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