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化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达标
1.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C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以为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黄宗羲( ) A.痛恨君主专制 B.反对儒家学说
C.鼓吹君主集权 D.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A
3.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 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 D.独尊儒术
答案:A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答案:A
5.(2014·滨州模拟)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故B、C项错误。

答案:D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

晚明——明清鼎革,那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3)说明“晚明——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相关内容。

第(1)问答异端思想家李贽和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第(2)问阐述思想家们的观点;
第(3)问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政治:君主专制。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农工商关系:黄宗羲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对孔子与儒家经典的态度。

李贽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非“万世之至论”。

(3)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素能提升
1.(改编题)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之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

”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题中强调的是人物在“做学问的方法和做学问的种类”上的贡献,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务实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扬州期末考)李贽说:“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
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
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认为从内心而萌发出的叫做礼,从外部而施加到自身的不叫做礼,因此反对盲从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

A项是朱熹的观点,C 项是唐代儒学家的观点,B项是李贽的观点。

因此选D项。

答案:D
4.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把握和迁移运用能力。

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

传教士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这符合经世致用者提倡的“实学”。

故选C项。

答案:C
5.(改编题)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明清之际”可判断出题干所说的“新思想系统”指的是明清进步儒学,故B项正确。

其他
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6.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②是早期启蒙精神中的“民权”意识③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④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思想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保卫整个民族国家,天下人都有责任,故③④正确;顾炎武思想锋芒所向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故①正确;没有涉及人民的权利,因此其思想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故②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食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书》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但是……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部分恰好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和展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请从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3)结合孟子的学说,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1)问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比较浅显,关键是要把握其内涵即不能脱离物质生活空谈伦理,至于原因则从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解答。

第(2)问黄宗羲的主张以限制皇权为中心,材料中涉及到宰相制度、学校等,影响则结合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解答。

第(3)问首先要把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再分析它与君主专制的对立点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答案:(1)观点: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学者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观点: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思想的先声。

(3)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早期的民本思
想,主张对君权加以限制,所以说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

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意即: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