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与葡萄》小古文教学设计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读了《伊索寓言》,还记得《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吗?
2、老师从这个故事中选了句挺有意思的话。
(出示)试一试,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二人)
3、点评朗读。
4、老师也来读一读,好不好?(出示古文中句子,范读)
5、老师刚才读的是?(古文、文言文)
同学们,想知道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吗?它出自小古文《狐与葡萄》。
(出示:小古文《狐与葡萄》)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
6、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
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小古文《狐与葡萄》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整体把握
1、生自由读。
★指名读。
2、小古文是特别有节奏和韵味的,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读:
(出示标有节奏、停顿的文章)再读读看!(生看屏幕自由读)
★再指名读。
3、真棒!让我们学习xxx再自己读,并想一想:小古文两个小节分别写的什么?(再自由读)
★《狐与葡萄》是篇寓言,仅两个小节,你发现,第一小节写——故事,第二小节写——道理,即寓意。
(出示板书)
三、品读——理解、体悟
1、《狐与葡萄》这个故事有趣吗?
2、快速默读第一小节,你发现最有趣的是哪些呢?
★你脑海中已有了一幅画面。
(出示:一幅画面)
你发现了一个极为生动的形象。
(出示:一个形象)
你认为狐狸自我安慰的话也很有趣!(出示:一段语言)
3、出示第一句。
(1)女生读。
男生读。
(2)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第一句
(4)过渡:狐狸垂涎久之,可是奈何自己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
狐狸终究没有吃到“累累可爱”的葡萄,它的表现是怎样的有趣,它的语言是怎样有意思呢?
4、出示2-4句。
(1)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单,指名读)
(2)自学展示,点拨引导。
★你们圈出了哪三个词?(红色显示:怨、怒、诽)
★古文用词简洁,都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A、怨抱怨——狐狸抱怨谁?抱怨什么?
B、怒愤怒——狐狸愤怒的样子怎样有趣?
C、诽诽谤
谁知道“诽谤”是什么意思?
狐狸会怎样无中生有说葡萄的坏话?
★对极了!这就叫“无所不至”(红色显示)这里指狐狸什么坏话都说尽了!
(3)现在我们来试着合作演一演。
A、师生合作。
(师读生演)
B、点评。
提提建议,怎样演得更生动。
C、再来一次会更好吧?(指名1-2人表演)
(4)言为心声。
看来,有了这样的品悟理解,要读懂狐狸自我安慰的那些话就容易多了!(蓝色显示狐狸语言)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朗读。
(5)小结:(出示板书)
《狐与葡萄》的故事画面是多么鲜活,故事中的形象是多么生动,那一段语言又是多么有意思!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好这个故事!
(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
四、再读——明理
1、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作者编出来的,为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板书上出示第二小节)谁会读?
2、看看注释,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3、是呀,像狐狸这样的卑鄙小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不是比比皆是,但总还是有的。
我们可要引以为戒。
4、齐读第二小节。
五、学习与运用
1、同学们,古文里面“之乎者也”特别多,这篇小古文里头哪个字出现的频率
最高呢?
2、找一找之: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文章,找一找一共有多少个“之”,并
把它圈出来。
3、交流,出示带“之”的词。
4、区别意思:同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
你会选一选吗?
(出示“之”的三种意思。
)
学生回答:
(1)xxxx表示“的”的意思。
很多成语中的“之”也表示“的”。
比如“惊弓之鸟”。
(2)“以之为食”的“之”又是什么意思呢?(它)
(3)“垂涎久之”的“之”没有具体的意思,只是凑足音节。
5、活学活用:今天我们也来学着用用这个“之”。
(1)(出示:说几个带“之”的成语)指名说。
出示,齐读成语。
(2)(出示:试用“之”改写下列语句。
)
①实小是冠军的摇篮。
(实小乃冠军之摇篮。
)
②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③小林助人为乐,我要以他为榜样。
(小林助人为乐,吾当以之为榜样。
)
齐读句子。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狐与葡萄》这篇小古文,它是《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下册的第76课。
后面两课是《鸦狐》和《豺烹羊》。
(出示题目)猜猜它们分别对应我们学过的哪篇寓言?(出示《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
2、布置作业:
①背诵小古文《狐与葡萄》。
②试用现代文改写小古文《狐与葡萄》的第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