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一)
第三章: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一)
(二)水系要素的表示
1 海洋要素的表示
重点:海岸和海底地貌的表示。
潮下带
高潮线(岸线) 平均海水面(0米等高线) 低潮线(理论深度基准面/0米等深线) 水深 高程
潮浸地带 (潮间带/干出滩)
岸上地带 (潮上带)
(1)海岸的表示:
a 海岸线:
b 海岸性质:
(蓝色)0.1-0.15mm
c 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线:……/
为半依比例尺的形式。
5 境界的表示
(1)内容:
a 行政区划界线 国界
省、自治区、直辖市界
地区、自治州、盟、省辖市界 县、自治县、旗、地辖市界
b 其他界线:各种禁区界、地区停火线等。
(2)行政区划界线的表示:由点、线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
主要境界配色带(单层、双层或多层)表示。 色带有界内、界外和界上三种形式。 色带的颜色、形式、层次、宽窄视情况而定。
(黑)
(2)海底地貌的表示:
水深注记+等深线+岛礁符号+(分层设色)+(晕渲) (青) (青) (黑)
25
注:a 水深点不标注,用注记整数 位的几何中心代替;
b 斜体字为可靠的水深点。
30
2 陆地水系的表示
(1)表现模式 符号+(注记) (青) 线划、注记:100%青色 水域:15-30%青色 (2)内容:河流、运河、沟渠、湖泊、水库、……
b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符号,在其几何图形中心。
c 宽底符号,在底线中心。 d 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在直角的顶点。 e 数种图形组成的符号,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 f 下方没有底线的符号,在其下方两端点间的中心点。
3 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
a 独立地物符号之间出现争位现象时,重要的保持原位,次要 的适当移位或删除(避免重叠!)。 b 独立地物出现在同色的道路或街区中时,保持独立地物的完 整性,道路、街区适当留空。
第三章 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普通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专题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第一节 普通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一、普通地图的构成
数学要素
坐标网 控制点 比例尺 定向
分幅编号
地理要素 辅助要素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说明性内容 工具性内容
符号+(注记) 二、地理要素表示的基本模式:
(3)表示方法: 河流: 常年河:单线河/双线河
单线河变化:0.1-0.4mm 双线河水涯线:0.1-0.12mm 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体现在: 线粗、相交图形、注记大小
时令河 地下河段 消失河段
水库:依比例的/不依比例的
(4)注记: 名称注记
左斜宋体
水系注记字列?
3 居民地的表示(符号+注记) (1)表现特征与方式: a 形状特征:外围轮廓、内部结构
三、符号的点、线、面特征:
符号的点、线、面特征是相对的,即随着比例尺的改变, 符号的特征会发生变化。 如:当比例尺缩小时:面 面 点 线
当比例尺扩大时:点
线
面
面
四、普通地图各要素的表示
(一)独立地物的表示
1 大于1:10万的地形图表示得较为详细; 2 独立地物符号必须精确定位: a 符号图形中有一点的,该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b 行政等级:
c 数量特征(人口特征):
d 质量特征: 大比例尺地形图可表示房屋的坚固程度、破坏程度等 (见63页)。 (2)表现方式随比例尺变化: a 随着比例尺的逐渐缩小,表现方式由依比例尺的形式转变为 不依比例尺的形式。 b 在同一幅图上,不同行政级别的居民地可以是依比例尺的, 也可以是不依比例尺的,或两种形式皆有,这取决于比例尺 的大小。
4 交通网的表示 (1)交通网的内容、表现特征及表现方式 内 容
铁路…… 公路…… 其他道路…… 附属设施……
表现方式
(自己归纳) (65、66页)
表现特征
位置 类型、等级 形状 通行程度 运输能力 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陆地交通
水路交通:…… 空中交通:…… 管线运输:……
(2)表现方式随比例尺变化: a 随着比例尺的缩小,交通要素的分类、分级逐渐减少。 b 图形变化:随着比例尺的逐渐缩小,表现方式由依比例尺的形式转变
单层
双层
三层
界外
界上
界内
希腊行政区划图(局部)
(3)境界的准确性与重要性:
保持境界位置的准确性,表示方法正确; 需要公开出版、发布的地图产品应采用权威部门提供的境界数据, 并通过相应部门的审批。
(4)境界与线状地物的两种关系: 注意:“实部”相交; a 境界以线状地物的中心线为界时: 一组符号的完整性; b 境界以线状地物的一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时: 相邻两组符号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