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内交通应急信息化现状2006年8月,交通运输部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到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为““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建设两级数据中心、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三大应用系统,完善两大门户网站、三个保障体系和一个通信信息基础网络。

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建设部、省厅(局、委)两级数据中心;以业务数据为核心,整合业务系统,构建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和综合类管理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形成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核心内容;以三大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发和推广交通运行综合分析、公路水路交通应急处理和公路水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内外网两大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构建和连通覆盖区域的交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支撑;构筑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安全保证及标准规范三个保障体系,确保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1.1公路应急目前我国公路应急信息化发展较迅速,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举例如下:(1)北京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为实现对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北京市完善了交通民警警务装备,建设了交通应急指挥硬、软件系统。

在系统综合管理平台下,以宽带、高速数字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集成了交通指挥调度信息系统、“122”接处警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警车定位系统等。

发现交通意外或接到“122”报警后,指挥中心利用警车卫星定位系统、无线指挥通信系统等技术手段,将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警车直接调度到达现场,处警时间缩短至平均3分钟每起,使得交通管理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系统平均每天接到群众交通报警、交通咨询7000余起,发布各种指挥调度指令700多次。

通过快速处置,因交通意外造成的交通堵塞减少了25%。

同时,在指挥调度中心设立了交通广播直播室,建设了户外信息显示屏、停车诱导系统,并利用电台、电视台、寻呼台等多种媒体,有效诱导交通流,均衡交通流量,为交通参与者出行提供方便。

目前,已有340余处路口、人行横道信号灯实现了计算机集中控制,二环路内交通信号已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优化区域协调控制,路网运行能力提高15%以上,基本保障了全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山东省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山东省依托易华录公司按照”金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功能要求,应用最新的现代通信、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理论与新技术,以现有网络和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山东省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有线通信系统为纽带建立了山东省交警总队应急指挥中心。

中心将山东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警务工作站系统、各地市视频监控系统、GPS警车定位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效能,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整合、处理调度、反馈等功能的交通指挥运行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主要建设内容如下:①在原车管、驾管、违章、突发事件系统基础上,建立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

平台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机构人员信息子系统、全省值班动态信息子系统、道路交通实时状况信息子系统、异地车辆违章信息子系统、逃逸车辆查处信息子系统、重大事件处置预案子系统、社会服务部门信息子系统以及信息发布子系统。

②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有线通信系统为纽带,将全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警务工作站系统、各地市视频监视系统、GPS 警车定位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有机地组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整合、处理、调度、反馈等功能的交通指挥运行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1.1.2水路应急2005年5月2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此外,针对各种水上突发事件,我国还制定了地方水路交通应急预案、港航企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长江水系应急预案等。

国家水上应急抢险救助指挥体系由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省市海上搜救中心以及专业和社会救助力量组成。

这使得海上搜救行动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更加科学合理,对建立健全我国海上搜救应急反应体系,进一步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业务方面:通过水监信息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建设,船舶系统、通航系统、船载客货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已经分别在部海事局、14个直属局、88个分支局、906个海事处(签证点)完成了安装实施;船员系统在部海事局、14个直属局、56个分支局完成了安装实施。

目前,船舶记软件实现了全国大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经办理了14万多条船舶的登记,发放船舶IC卡8万张,办理各类证书45万本;船舶签证、危险货物运输EDI 申报、航行警告通告等软件己在直属海事机构投入使用。

船员管理系统已拥有64万条船员基本信息记录;海船船员考试题库等数据库初步建成;上海船员考试系统实现了无纸化考试。

利用CCTV技术初步实现了对重点港口、水域的现场监控,通过现场图像的采集,经水监信息网的传输通道,目前,在部局机关能够看到上海、深圳、烟台、天津、海南等部分现场监控图像,增加了现场监控指挥手段。

2.航海保障方面:在我国主要港口和重要通航水域己建成VTS中心15个、雷达站50个。

这些VTS系统的投入使用,促进了所在港口及水域的水上交通管理,提高水域通航能力和航道设施的利用率,减少船舶交通突发事件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成立电子海图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制作全国沿海港口、航道电子海图,为智能航海、港口建设和安全管理提供数字化信息平台。

沿海20个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台站己全部建立,覆盖了沿海200海里以内海域及港口水域,提供高精度定位系统。

航测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建成了连接部局、海区局、各航标处的广域网络,开发了航标作业管理、海图制作管理、公用信息等应用软件。

初步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水域的AIS系统。

3.全球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建设了全球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包括INMARSAT、COSPASSARSAT、NAVTEX、DSC和CHISREP五个子系统。

该系统的建设,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高度重视,履行了缔约国对搜救责任区内的救助义务的承诺。

其中CH 工SREP(中国船位报告系统)于2002年通过验收,正式对外运行。

系统共拥有1865艘次船舶的静态资料,584艘船舶的外观相片,全年共有133248艘次船舶参与报告,提供遇险搜救信息38次,较好地发挥了搜救决策辅助作用。

其他子系统也已基本建成,在海上遇险救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2003年7月,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己经通过了交通部的验收。

2003年底,海事系统启动了水监信息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

完成了部海事局、14个直属海事局、88个分支海事局的网络建设及硬件设备的安装。

在上海海事局建立了海事信息备份中心系统。

对连接部局和14个直属局的海事主干网络链路进行了扩容升级,将一期的低速帧中继线路提升为2M的联通SDH 数字电路,极大地改善了传输通道能力,为实现海事网络的视频、语音和数据的综合应用,提升海事监管手段创造了条件。

同时,利用联通的宝视通系统建立了海事主干网的备份链路系统,提高了主干网络的可靠性。

目前,广域网线路已经全部开通,运行稳定。

基本实现了对直属海事系统各级机构的网络覆盖,为各种海事业务提供可靠的数据处理、存储和网络传输的信息化平台,为实现“数字海事”打下基础。

5.信息化维护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海事系统信息化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建立和培养工作。

初步形成一支水监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专门队伍,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网络化运行维护管理的高效、协调的海事信息化管理体制。

目前,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全部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信息化专业和半专业人员达到200余人。

全国直属海事系统建立了覆盖部局、直属局、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自上而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1.2国外交通应急信息化现状1.2.1公路运输应急信息化现状在交通运输和管理方面,世界发达国家都使用计算机对交通主要干线、重点桥梁、隧道进行实时监测,用计算机管理交通的客、货运输,利用交通和桥梁的数据库,随时可查出所需的交通及桥梁的现状或历史数据。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1.2.1.1美国1998年,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开发了一个公路公路应急指挥管理综合系统,管理范围包括圣安东尼奥市北部地区的10号、410号洲际公路交通和281号交通,是当地公路交通扩建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采用了诸如声音感应仪、磁感应线圈、数字感应器等探测技术,同时也采用了闭路电视、动态信息传播、车道控制系统等措施,还建设了光纤通信基础设施。

系统建设总成本约为2,660万美元,主要包括探测、监视和信息传播设备等费用,估计每年的运营与管理费用为82.5万美元。

在系统建设初期,维持交通正常通行的费用达200万美元。

系统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交通突发事件减少了28%,同时也减少了与突发事件有关的交通延误,降低了燃油耗费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公路交通的突发事件管理,目的在于挽救生命和财产,还在于减少因交通阻塞造成的损失及连续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施这种措施的目的是:①缩短突发事件调查取证时间;②减少相关机构处理时间;③推广人员和交通的现场管理;④减少现场清理时间;⑤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便经过出事地点的车辆及早改道。

1.2.1.2日本日本于1992年3月,由交通部、建设部和警察部门联合建立了交通突发事件研究分析中心(Traffic Accident Research and Analysis Center ),包含了全国大量的交通概况数据库。

该信息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从微观和宏观分析评价日本交通安全状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

日本的紧急救援系统大体有两大系统(HELP系统、FAST系统)在运作。

①生命和公共安全紧急救助HELP系统由附属于日本警察厅的社会法人(新交通管理协会)主导,利用GPS技术进行车辆的定位,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以自动或手动的方式。

通过移动电话网络,传送紧急信息至救援服务中心,再由服务中心传送紧急资讯至救护、交警、路政等相关单位。

②紧急救援车辆优先系统FAST(Fast Emergency Vehiele Preemption system),紧急救援车辆利用红外线信号柱,与交通管制中心进行双向通讯,管制中心根据当时的道路交通情况,提供紧急救援车辆最佳行车路径,并实施路径上的信号控制,以缩短救援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