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宏观金融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内涵,论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机构在货币供给量决定过程的机理,引出货币供给量外生性和内生性的联系和特征,基于央行多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参照当前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引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及运行情况,得到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结论。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货币内生性货币外生性货币政策操作一、何谓货币供给量我们解析何谓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货币供给量的定义、内容、形式、使动及受动者。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通常为年末)由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货币总量。
也就是其实质是区域时点货币总量,形式是存量。
货币供应量内容可以划分三个或四个层次(美国为四个层次,我国为三个),每个层次又有不同的载体。
我们以最简单的M1层次狭义货币为例。
其载体包括现钞和活期存款,前提是为非银行部门所持有。
接着再谈论货币供应量使动者和被动者,这对明确货币供给运作的循环始末非常重要。
继续以狭义货币M1作为讨论原型。
货币供应量的使动者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其法定权力发行现钞,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源头。
非银行部门是货币供应量的初始受动者,承受了国家通过央行发行的债务,获得国家对自身的负债凭证——货币。
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一并归类为商业银行范畴)则是货币供应量的间接受动者,商业银行接受原始存款后对非银行部门放款、投资创造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载体——活期存款Dd。
于是在如此双管齐下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油然而生。
二、货币供应量决定机理接上面所述的货币供给的两种载体——现钞和活期存款,探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决定过程的所起的作用。
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钞通常有两种渠道:对政府或大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收购外汇和黄金。
中央银行向政府发放贷款可以增强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同时,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向大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为创造存款打下基础;又或者反其道发放央行票据吸纳商业银行资金;又或者提高央行贴现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收缩信贷规模。
中央银行以本国货币向企业或个人购买外汇,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外国货币需求上升,进而产生汇率上升、出口增加等一系列经济效应。
纵上所述可以得出第一点,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如购买国债、发行票据等所谓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二点,商业银行把吸收得到的原始存款用于贷款或投资,基于现代银行系统的日益发达,在贷款以转账形式的条件下,受信客户在人次上增加,客户存款在账面上相应的增加。
在这样的循环之下,多存多贷,多贷多存,从而派生出多倍于原始存款的活期存款额。
由于实际生活中非银行部门与商业银行的接触相对频繁,所以派生存款占了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部分,而商业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影响也由此体现。
然而,在存贷循环派生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全额还是部分将吸纳的存款贷出呢,受信客户会否将所有贷款再次全额放入银行,而且还储蓄为息率甚低的活期存款?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生活中,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存放中央银行。
这个比率就是所谓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统一的。
而商业银行为应付日常支付和其他风险因素,往往会保留一定比率的现金存放本行,这个比率就是所谓的超额准备金。
这个则因各行而异。
但两者对派生存款的影响相当。
因此前人总结得出前面提及的货币供应扩张的倍数K公式(如前,以M1为例):K1=(n+q)/(rl+rov+q)。
其中,rl法定准备金率,rov 为超额准备金率,n 为活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例,q 为流通中现金对总存款的比例。
纵上所述,可以再次得到几个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首当其冲的法定准备金率,它由中央银行规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大法宝之一;超额准备金率的大小取决于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行为决策,中央银行对其只有间接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活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例以及流通中现金对总存款的比例均与当时经济冷热程度以及市场利率相关。
三、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判断因素暂时撇开上述的理论框架准备,先讨论何谓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
通常,内生变量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由其自身因素而自行变化的经济变量,如市场价格、市场利率;而外生变量是指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尤其是政策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如央行贴现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因此又叫政策变量。
货币供给内生则意味着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内在的决定、制约货币供给,即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外生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制约和决定货币的供应量。
现在由上述货币供应量决定机理分析中,分别归结出若干重要的货币供应量外生性和内生性判断因素。
首先是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即上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利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程度;接着就是当前经济运行冷热情况,例如实业投资市场过热,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下降;市场利率处于低位,流通中的现金占总存款的比例上升等。
此外,还有本国货币汇率问题,本国对外贸易问题,都是间接影响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央银行能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政府能不能有效的干预经济。
但是从上述两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看出,很难简单地判断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个人认为,当时下经济水平符合货币供给内生性这一概念特征时,该经济实体的货币供给量呈现内生性;否则呈现外生性。
又或者某种性质倾向呈现强势或者弱势时,便呈现准外生性或准内生性。
四、理论分析与中国当前经济情况的结合我国最官方的货币政策运行和调控状况报告不外乎每年每季度央行公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最近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于11月14日公布。
央行公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含丰富的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资料,其中包括货币信贷运行状况,货币政策操作情况,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等。
综合多季度报告资料,可以得出我们经济运行情况尤其货币供求情况的初步判断。
根据本年度三个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对照考究得出,我们宏观货币运行主要有几个特征: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汇和国外游资不断涌入国内,人民币升值压力处于高位,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货币信贷增幅高企,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倍;2006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增大。
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98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90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人民币/美元。
同时,由于我国储蓄率高、企业拥有大量自有资金、外资继续流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十一五”规划的项目逐渐启动等因素,投资反弹的压力值得注意。
在时下房地产价格不计入通胀价格计算的前提下,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上涨1.3%,生产价格(PPI)同比涨幅有所反弹,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6.3%,通货膨胀压力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当前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可以先简单概括出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对我国货币调控的几项突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是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收缩货币信贷扩张程度,稳步削弱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贸易顺差,稳定人民币汇率。
对此,纵观多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积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突出运用了以下政策工具。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发行央行票据,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
央行在上半年持续的逆回购和现券买断,引导了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抑制了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趋势。
央行在下半年多次正回购和现券卖断,则引导中长期利率上升以及货币供应量回升,进而稳定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处于相对可控并趋有利状态。
在收缩货币信贷规模方面,央行从本年度4月28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贷款基准利率微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由现行的5.58%上调到5.85%,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上调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增长过快,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回笼过多投放的货币供给,间接压抑了固定投资规模。
在变动法定准备率方面,央行从今年7月5日起至今共调整三次,把存款法定准备率从7.5%上调到了9%,期望再度抑制固定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
据此,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9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三季度新增贷款5733亿元,但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减少5971亿元和3175亿元。
外汇贷款余额1615亿美元,同比增长7.6%,比年初增加119亿美元,但同比少增43亿美元。
5月份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压缩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方式控制贷款增长,第三季度票据融资比第二季度末减少2059亿元,体现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有所回落。
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也有所遏制。
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2万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2.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万亿元,增幅比上半年下降3.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万亿元,增幅比上半年下降14.7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均说明央行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收到积极的效果。
基于前面阐述的理论逻辑,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具有相对的可控性和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为阐述我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性提供相当的事实例子和理论基础。
然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不是全部如愿以偿。
从人民币汇率上看,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升值。
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美元,比6月末升值869点,升值幅度为1.10%。
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分别升值0.75%和3.26%。
年初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4%;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至2006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4.65%,可看出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同时,前面所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仍在高位运行,投资规模依然偏大,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
上述可以看出,央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做出的货币调控措施并不是完全体现政策的意志,反映出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不是十分强势,其间一些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制约货币政策的凑效。
例如,受人们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继续倾向于活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