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超发分析I

中国货币超发分析I

中国货币超发探讨Ⅰ
老谢方丈
何为货币超发?
首先,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供给货币我们一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作为代表。

而增长的价值拿到国家层面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GDP。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80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

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58万亿元,为845倍。

货币超发分析和预测
1、 M2 外储 GDP
1、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大,也很难具体到数字。

不过可以通过一个类比,来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货币超发范围。

我们先来看近10年中一个GDP规模和M2的量和走势。

2001年(经济稳定期)GDP规模10.97万亿元,增速8.2%;M2余额15.83万亿元,增速17.7%。

2004年(经济向好期)GDP规模15.98万亿元,增速10.5%;M2余额25.32万亿元,增速14.5%。

2007年(经济过热期)GDP规模26.58万亿元,增速14.3%;M2余额40.34万亿元,增速16.7%。

2008年(金融危机期)GDP规模31.40万亿元,增速10.6%;M2余额
47.51万亿元,增速17.8%。

2009年(经济探底期)GDP规模34.05万亿元,增速7.8%;M2余额61.02万亿元,增速28.4%。

2010年(经济回稳期)GDP规模39.8万亿元,增速10.9%;M2余额72.58万亿元,增速18.9%。

(M2:包括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
2、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接下来我以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一个对比,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找到三个交汇点,2003年年中,2008年末,2010年末;2003年是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基点。

2008年年末恰好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探底的时间点。

2010年年末则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起始点。

近10年的货币发行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与此相对应的是GDP增长率一路拉涨,理论上来讲,由于当年发行的基础货币对后年的经济活动影响有一个累加效应。

我这里暂且宽泛的设定以2003年年中为基准值(GDP增长率10.2%,M2增速19.5%,和值
29.7)。

【为什么取值2003年?2003年CPI指数为1.2%!因为当一个国家地区货币超发,往往是伴随着极高的通货膨胀率。

与此同时,国际上通行的认为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超过3%就可以认定为通胀,高于5%为严重通胀,而低于1%为轻微通缩。

也就是说CPI正常值应该在1%~3%之间波动,通胀风险小,也就是说无货币超发风险】
就此,我取27~30来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增发的基准值。

接下来我就来累加M2和GDP增长率;
2001年M2增长17.7,GDP增长8.2%,和值25.9;2002年M2增长16.8,GDP增长9%,和值25.8;
2003年M2增长19.5,GDP增长10.2%,和值29.7;2004年M2增长14.5,GDP增长10.5%,和值25;
2005年M2增长17.9,GDP增长11.5%,和值29.4;2006年M2增长15.7,GDP增长12.8%,和值28.5;
2007年M2增长16.7,GDP增长14.3%,和值31;2008年M2增长17.8,GDP增长10.6%,和值28.4;
2009年M2增长28.4,GDP增长7.8%,和值36.2;2010年M2增长
18.9,GDP增长10.9%,和值29.8;
经由此图,就能有很直观的感受。

01、02、04年这三年M2和GDP增长率和值都在27以下,且当年CPI数值都不在正常范围之内(2年轻微通缩,1年轻微通胀);03、05、06、08、2010年M2、GDP增长率和值在27~30之间(除了08下半年因金融危机和股市一路狂跌,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致使CPI超过5%外,其余各年M2、GDP增长率和值尚在正常范围之间)。

只有2007和2009年M2、GDP增长和值超过的30%,特别是2009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2%。

2007年恰恰是国家不断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通胀预期的时间点。

2009年则全年货币政策极度宽松。

通过上述比对,是否可以认定2007年和2009年货币超发了呢?为此,老谢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03、05、06这三年,M2、GDP 增长率和值与CPI增长率是同时显示在这两条黑线中间区域,且两者间距较小。

也就是说只要当年CPI增长率数值控制在1~3%之间,经济过热现象和货币超发的风险就可控。

超过或低于都会造成货币供应体系的不稳定性。

3、M2年增发率和CPI增长率
如果我们从当年货币增发的角度和CPI对比显示来看,明显在1~3%这个区间段中2003和2005年,上述两者之间间距是最小的,也就验证了上一段所分析的,03和05年货币供应稳定,经济向好。

从2008年开始,因金融危机的影响CPI掉头向下,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2当年货币发行增长率强势上扬,转折点节点就在2008年年末。

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中看到2008~2010这三年间,M2增发率和CPI形成了一个非常规整的“等边四角型”,且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更加明显。

那如何才能让两者回归到03、05年时的状态呢?
这里我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推测下未来3年的M2增发率走势,顺便探讨下CPI走势。

如果在理想状态之下,人民银行今明两年能把货币年增发率控制在5%之内,那么有希望在2013年之前把M2增发控制在20%左右的理想状态。

另外,由于今年大众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强烈,且今年1月CPI增幅高达4.9%,因此预计今年全年CPI增长率均值不会低于5.5%。

上一段我也说过M2新增货币和CPI基本呈反比,如果政府能控制住今明两年的CPI 走势,我相信M2基础货币的增发率也会被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

当然,产生这个结果前提是,排除国内外突发性其他因素。

可能有人会奇怪的问:老谢你就这么有把握?我只能说,各位就算不信我,总得相信国家统计局同志们的能力吧。

从今年1月起,统计局启用新的统计方案,占CPI权重最大的食品类比重被下调【我国之前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 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烟酒及用品 4%。

】,上调住房和服务类比重,至于下调多少和上调多少,除了国务院和统计局领导们,全体中国人民都不知道!(反正现在是涨什么下调什么,而上调什么就打压什么;大家只要看看如今的物价走势和目前如火如荼的房产税、天南地北的公安部扫黄行动就明白了)!
换一个角度再假设另一个场景。

要知道这是一个通胀猛如虎的年代,如果这两年控制不住CPI走势的话,为了保证新增M2和CPI 之间比率间距不至于被拉的过大,上调M2增发率的预期就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只有说谎的人和让数据说谎的人。

历史数据和经验告诉我,当两者之间的间距被无限拉大的时候,滞涨就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怕的通缩。

届时又将出现2008年末的那一幕,CPI增长率在上探到一定高度时,会突然急转直下狂跌为负。

可能那个时候就不是什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了,而是满大街抢购食品的居民,将重演希腊、埃及、利比亚的杯具惊魂。

所以,屁民们要理解国统局把CPI食品类权重下调的“良苦用心”,一切都要从大局出发,唧唧歪歪尖酸刻薄的骂爹骂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以上就是通过GDP、M2、CPI相互之间的分析得出的分析。

至于迄今为止,我们中国到底超发了多少基础货币?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国
货币超发探讨Ⅱ》中详细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