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本文作者:易拥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现状
央行在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进行征求意见。
草案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而这个草案似乎没有有效监管住第三方支付的漏洞,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内地巨额资金躲过严格的外汇管制,经过复杂的跨境运作,流入境外,其中一种渠道为通过内地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境外进行套现。
套现的方法是:阵地转移至澳门、香港等境外地区,这就让某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罪名”又多了一个——跨境套现。
据报道,在境外套现通常伪装成购买手表或珠宝——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来处理。
一旦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交易并授权从内地银行账户汇出资金后,这些资金就会汇入涉及交易的商店在境外银行的账户。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统计,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59.8%和33.5%。
2009-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和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单位:万亿元,
亿元,%)
央行在3月14日对支付宝、腾讯的第三方支付的虚拟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支付业务进行暂停,央行密集出拳降温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有人分析认为:是有意限制支付宝这样的虚拟账户交易,严格限制转账、消费额度,其用意在于使虚拟账户只担当小额转账、支付功能,大额的还是要留给银行卡、银联通道。
现在看来也是为了从产业平衡、风险把控等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二、央行政策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影响
(1)、央行的政策除了对第三方支付产生直接的影响外,也对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产生了影响。
为了消费便捷,互联网宝宝往往对接一个支付账户,进而赋予互联网宝宝消费和转账的功能。
然而“限额令”一来,让公众产生“宝宝”理财一年最高只能转1万元的担心。
(2)、目前P2P借贷平台基本都采用线上支付的方式,投资人在P2P平台上进行投资时,需要通过专门账户来进行充值和提现。
而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大部分P2P平台选择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目前90%以上的P2P平台选择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P2P借贷平台发展前景基本被阻断,限制了第三方支付为理财机构和P2P公司的开户,尤其是P2P转账业务。
三、第三方支付行业未来前景
前瞻网观察员易拥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本来就饱受争议,发生“境外套现”更是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未来将面临政策环境进一步收紧,或将进入监管时代。
转载此文章请标明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