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学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教学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沉浮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是沉、哪些东西是浮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每组实验用品:量杯、金属、木头、塑料、纸、清水、实验记录表、纸巾,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4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

(要求: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设计意图】
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

本节课的材料准备分为老师准备的和学生准备的。

通过师生、小组间合作准备材料,既可以提高师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搜集资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判断“什么是沉、什么是浮”,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碰到容器底部是沉。

齐读结论
(2)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铁钉、回形针、木块、象棋子、塑料片,纸片。

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

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纸片)
(3)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相互交流,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

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
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
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

(4)验证预测——做实验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

(师演示)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
a.实验过程中,要轻声讨论,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
b.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轻拿轻放,防止水滴溅到桌面上。

c.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测试材料,一种材料测试完之后即取出,并做好记录,再进行下一种材料的测试。

【设计意图】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始实验作记录,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4、实验结束,收集材料,整理桌面。

5、小组展示实验记录,老师填写汇总表。

6、根据刚才实验过程和记录,还有现在的汇总表,你们发现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特点?
7、总结:木板在水中是浮着的,铁片在水中是沉的,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8、你还有什么疑问?
二、拓展:人类利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特性的创造。

如:木船、铁锚…….
三、课堂总结: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四、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木头塑料纸片
特色介绍:这段活动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猜想 ---实验论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非常完美的铺垫。

首先,小朋友们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过渡到科学课堂,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实验指导较到位。

老师指导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分好类。

再在动手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要求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但请学生再读一遍实验要求,而且亲自演示“物品怎样放才叫放入水中”这一操作。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还培养了孩子从小认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这段活动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课堂上,实验时秩序好、讨论时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体现了科学课的新课程、新理念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