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通过分析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表现,提出相应的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议,意在减少或避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引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中泰民族;时间观念;异同点;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中泰两国之间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所在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也就有着各自的特点。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言语行为,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曾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国家间交往的频繁,人们受到了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与持不同时间观念的人们交往时,容易产生误解或中断交际。

对于这一点笔者在泰国留学时深有体会。

为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本文通过分析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表现,提出了相应的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议。

二、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相似性及其表现
中泰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得两国在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宗法礼教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认同上。

(一)时间习惯——多向时间制
霍尔把世界各国使用时间的习惯分为两种范畴,即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

恪守单向时间制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到时间结束的时候,不论工作是否完成都要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

这与持多向时间制的人的时间习惯恰恰相反。

中泰两国人民持的都是多向时间制,这种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随处可见:人们没有计划详细的日程安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喜欢将事情杂糅在一起做,特别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人们认为时间是灵活随意的,比较看重人情味,如果有人因为事情耽搁了工作,这是可以原谅的,像中泰两国的教师在课堂上中断授课进程,去接电话或签文件等都是常见的事。

(二)时间意识——环形时间观
时间意识通常可以分为线形和环形两种。

持线形时间观的人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在延伸、在流逝,一旦失去便不能挽回,所以这类时间观的人关注的是未来,使用时间的精确度也极高,甚至到秒。

中泰两国人民持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可以循环、可以重复,觉得时间是周期性的,一个星期结束后还有下个星期,周而复始。

在这种时间意识下,人们便认为时间是充裕的,养成了不紧不慢、休闲悠哉做事的方式。

(三)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一般可以分为将来时间取向和过去时间取向。

持将来时间取向的人思维活跃、好动求变,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工作以求取得
成功。

中泰两国人民历来重视历史和传统,属于过去时间取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对老人尤其敬重,因为“老”在我们心中是成熟、经验、智慧的象征。

中泰两国还拥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保存着众多的古迹遗址,拍摄了许多纪录片或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影片,在纪念日举办各种活动以纪念先驱或回顾重大事件,以期从过去得到某些失败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

从以上种种持过去时间取向的人的行为看来,过去时间取向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善于将过去的经历作为现在或将来的行动指南,做一件事之前会先考虑是否有人做过、有些什么“前车之鉴”,善于总结。

但因为做事往往循规蹈矩、受制于历史,不善于推陈出新,以致于墨守成规。

三、中泰民族时间行为的差异性
由于中泰两国的社会环境不同,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所以在相似的时间观念的背景下表现出来的时间行为是存在着差异的。

笔者将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分析中泰民族时间行为的差异性。

(一)时间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是无价的,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珍宝。

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渐加强,中国人的时间观逐渐与西方国家趋同,人们越来越感到时间是那么短暂、稍瞬即逝,对时间也尤其珍惜。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大街小巷随处能见到上班族匆忙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速食店也正在火速发展。

但是泰国人却不重视“时间是有价值的”这一概念,没有珍惜时间的意识,认为时间是无限。

(二)时间安排
中泰两国人民在一天的时间安排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中国人在中午一般会有2至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泰国人却没有午休的概念,年轻人如果中午小憩一下还会遭到老人的责骂。

中国人认为傍晚是指天黑前的一段时间,一般是从17时至19时,晚上的活动(如晚会)基本从20时以后开始;而泰国人认为从16时就已经进入傍晚了,晚上的活动(如晚会)也会相对举行得较早,一般在19时左右就开始了。

对此,来华留学的泰国学生还曾问过笔者,为什么中国的晚会举行得那么迟。

虽然中泰两国人民对约会时间的安排都不够严谨,但是程度并不相同。

中国人约会通常习惯迟到5至10分钟,对方会表示谅解,如果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到,会认为是对对方的重视;泰国人约会时通常会迟到半个小时,甚至更久,而对方也不会责怪,部分泰国人甚至爽约也不会事先打电话通知对方。

笔者在泰国留学时,曾辅导过两个大一女生学习汉语,约定好每周六下午15时在图书馆见面。

但经常是过了约定时间仍未见到学生来;有时笔者于15时准时到图书馆后马上接到学生的电话,他们首先询问老师是否已经出发,再说明因事不能来了;还有时笔者因等待太长时间,打电话问学生为什么还不来,他们就解释说,因为有事忘记通知老师不能去上课了。

在泰国经常会碰见诸如此类的事情。

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到一定时间都会提出要告辞了,避免因停留的时间过长影响到主人的休息;而泰国人不然,他们通常不会提出先走,而是一直呆在主人家中。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泰国深有感触。

有一天中午,泰国学生来宿舍找笔者聊天,大家相谈甚欢。

大概过了2个小时,笔者感觉累了,觉得差不多可以结束谈话了,但是泰国学生并没有提出要回家,一直等到笔者准备外出吃晚餐的时候他们才离开。

对此,笔者还特地访问了泰国学生,为什么泰国人不会先提出
告辞。

他们的回答是,泰国人去别人家做客,并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想单独一人呆在家,除非主人说有事要办了,他们才会离去;而更多的情况是,即使主人觉得累了、希望能单独在家,也不会向客人说明,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很没有礼貌的。

在对假期的态度上,中泰两国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中国,如果放假的时间占用了本应工作的日子,那么工作是需要另外找时间补回来的,假设中秋节在周一,那么假期结束后就会找个周末把星期一工作补回来。

而泰国人对待假期的态度不一样,如果假期占用了本应休息的日子(如周末),那么这个本应休息的日子是需要补回来的,假设母亲节刚好在星期日,那么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一就会补回上个星期日的假。

因为泰国的节假日非常多,人们生活也很清闲,所以来华留学的泰国学生非常不适应中国的”补课”机制。

四、增强跨文化意识,减少交际障碍
从上文中对中泰时间观念异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泰两国有着相似的时间观念,但是差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地说,为了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引发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了解与尊重
跨文化意识要建立在具备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和了解本国的文化,还要了解和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接触到不同的风俗习惯时,应留心观察和记录。

我们在对比了中泰两国时间观念的异同后,不宜做出优劣的评价,应该客观认识。

虽然对方的时间观念会带给我们一些不便,但是在原文化中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也不影响本族人民的交流,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以及在此种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言行举止。

(二)解释与谅解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两方在交际出现矛盾时,我们不应该马上否定对方,而应该适时提出疑问并作出解释。

当对方的时间观念违背了自己的时间观念时,要尽量宽容对待,不要认为自己的时间观念是优于他国的时间观念的。

(三)融合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入乡随俗”。

我们在国外生活学习时,只有接受并融入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理解该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才能发现其文化精髓并进行学习、吸收;只有当我们选择采纳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念、暂时摒弃与其不相符的时间行为后,才能避免矛盾冲突,使交际顺利和谐地进行下去。

五、结论
时间观念是环境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具有持久性,不易移动,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加剧,我们的时间观念正在经受着外来时间观念的冲击,如果对异文化的时间观念了解不清,就会影响甚至中断人们的交际。

针对这类现象的发生,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更要宽容和谅解,我们只有接受这一事实,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喜芳.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顾纪鑫,马俊波.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