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
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
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
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答案】C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
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
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答案】B例5(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
在回答时,首先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
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
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
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远航则是经济利益驱动。
由此再分析影响。
对中国远航业落后的认识,可从明代远航后果、明代通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中外远航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1)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2)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原创题】例6.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A 航海的时间和规模差异很大B 航海的范围有较大差距C 航海的动力和影响截然不同D 航海对经济的影响不同【解析】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下,为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抢夺黄金白银,其结果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瓦解。
郑和下西洋则是以政治目的,宣扬明政府的国威。
【答案】C例7.《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A 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B 彼此保证对方领土完整C 双方自愿进行谈判而签订D 中俄双方皆无经济赔偿【解析】《尼布楚条约》虽然是我方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是自愿的,也所以说这个条约是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
【答案】A例8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的新的科技知识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复习时应仔细把握。
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就具有初期的以友好交往为主,发展到后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的双重特征。
其中不同的表现也要搞清楚。
在本题中,只有B项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答案】B例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
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听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7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是否达到?(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依据是什么?(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如何看待明清的这些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一问既可联系材料也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是闭关,但结合材料回答时,要求答出“禁止海外贸易”这一具体措施。
第二、三问分别分析明清两朝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及概况。
第三问进一步考查结合三则材料基础上的对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评价。
【答案】(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诲,禁止海外贸易。
(2)明初是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这一目的未达到,因为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形成了倭患。
(3)清是为阻止沿海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相联系。
因为清发布“迁海令”的时间正是清军初入关内,明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
(4)材料三提到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
明清的这些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因素之一。
【点击思维题】例10.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B统治者好大喜功C当时交通不便D封建经济的独立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于政治动机,这是由中国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对外依赖性和联系性不大,所以容易使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发展对外贸易也多出于政治动机,宣扬国威,如郑和下西洋,因其没有经济目的的推动,因此使后来的远航难以为继。
【答案】D。
例11.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解析】本题第一、二问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归纳能力,第三、四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熟悉明代以前对外关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明代以前的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可从中华文明的地位,政策对外政策,中外交往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明清对外政策的趋势,这一问应该回答难度不大。
第三问要求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可结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
后果分析则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有:(1)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中外关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3)中外关系,既有官方的互通使节,也有民间的人员交往;还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呈现的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内因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渐衰落腐朽。
外因有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这一趋势造成的结果:闭关政策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萌牙的发展。
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以至于进一步受到西方殖民侵略。
【跨学科综合题】例12.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对外交往和航海史上的壮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A.波斯湾B.西欧及地中海一带c.古代印度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从航海的角度谋划,郑和下西洋最佳时节应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郑和下西洋途中,可能出现的下列地理现象A.昼短夜长B.遇到冰山C.极昼极夜D.极光【解析】本题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查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
其中(1)是有关历史知识的。
(2)和(3)是有关地理学科知识的。
可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D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