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1.历史背景错误!2.思想内容错误!整体把握宋明理学3.影响错误!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理学的内涵(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
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
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整体把握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基准考点一宋明理学主题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视角1 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道家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视角2 宋代理学出现的社会条件(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主题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实质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③“存天理,灭人欲”。
由此可进一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所谓“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主题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史料一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史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史料三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信息解读]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主要思想是:①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②王守仁:世界观:核心“致良知”、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
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树立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主题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主题五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信息解读] 据史料可知:(1)宋明理学主要的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基准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主题一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史料“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信息解读]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具有以下“异端”思想: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评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由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信息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①批判揭露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大害。
②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题四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
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由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
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
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与“经世致用”之学是分不开的。
主题五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专制,倡民主。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并未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的原因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③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未能彻底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遭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8.批判: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时代气息。
探究思考:你认为当商场着火的时候,上面两个人物各有何反映?提示(1)程朱理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2)陆王心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例1 (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审题突破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属于封建纲常伦理思想,魏晋时期对佛教的斥责说明佛教的某些教义触犯了儒家伦理。
答案 D例2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审题突破审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
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
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
答案 D例3 (2012·浙江高考,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