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代表人物
卡瓦拉乔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坛上,有一位同卡拉奇的艺术旨 趣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他就是从北方来到罗马的艺术家中最有天赋的画 家卡拉瓦乔。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旨趣是 描写亲眼所见的真实。他不回避丑,也不遵循古典模式,不承认任何既 定的法则,而是虔诚地描写生活中平凡的或下层生活中的普通形象,他 是第一位把神圣的宗教题材用当代下层人民生活加以表现的艺术家。他 的兴趣在于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物,认真仔细地刻画每一个细节, 既不美化也不理想化对象。虽然他的作品大多冠以宗教的标题,但那实 在是17世纪初意大利普通人生活的写照,这在欧洲美术史上是一个了不 起的革新。在手法上,他大胆地处理光线,用光作为塑造形象、构图布 局、突出戏剧性主题的重要手段。这对17世纪欧洲绘画有深远的影响。
圣卡罗教堂
建筑立面的平面轮廓为波浪形,中间隆起,基本构成方 式是将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典柱式,即柱、檐壁和额墙在平面 上和外轮廓上曲线化,同时添加一些经过变形的建筑元素, 例如变形的窗、壁龛和椭圆形的圆盘等。教堂的室内大堂为 龟甲形平面,坐落在垂拱上的穹顶为椭圆形,顶部正中有采 光窗,穹顶内面上有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格子,具有很 强的立体效果。室内的其他空间也同样,在形状和装饰上有 很强的流动感和立体感。圣卡罗教堂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盛期 的到来...
代表人物
卡拉契三弟兄
学院的奠基人是卡拉契三弟兄,即洛 多维柯.卡拉契和他的两个堂兄弟古斯提诺. 卡拉契、阿尼巴里.卡拉契。 洛多维柯.卡拉契是最初的领导主持者, 波伦亚美术学院推行比较平静、稳重的艺 术风格,以素描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使欧 洲的美术训练摆脱了中世纪协会传艺的方 法,为西欧学院派艺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03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 ,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 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 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 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巴洛克艺术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无论是建筑 、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 多表现宗教题材。17世纪巴洛克艺术在建筑方面最主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弗•波罗米尼( 1599—1667)和乔•洛•贝尼尼。弗•波罗米尼的作品是以奇特著称。他的建筑好像是艺术家的 不平静心灵的反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他的主要作品是圣•卡罗教堂(1635—1667 )。
17、18世纪意大利美 术
16世纪下半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艺术出现了衰退现象,一些盛期的大 师相继谢世,群星陨落,一时天空黑暗了许多。这时虽有样式主义艺术兴起 ,它毕竟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性的流派,昙花一现,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这 样一个沉寂、困扰、寻觅的时期,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有三个艺术流派终 于在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中产生了。这三个流派是:意大利的学院派艺术、 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
代表人物
乔· 洛· 贝尼尼
乔凡尼· 洛伦佐· 贝尼尼,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 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 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他在1623年作的《大卫》完全不同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 塑造的是英雄,而他表现的却是一个常人,不再是理想化的人物而是现实中 的人物。贝尼尼的《大卫》,这个人正处在吉凶未卜的激烈博斗中。艺术家 在这里最大的兴趣是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狂暴的热情。运动——这 是巴洛克艺术的生命。大理石在雕刻家的手中好像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 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早期还有《阿波罗和达芙 娜》和《普路同劫夺珀尔赛福涅》等。标志着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为科尔 内罗礼拜堂所作的祭坛雕刻。除了室内的作品,贝尼尼的雕刻还被大量运用 在装饰园林和喷水池等建筑物上。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在他领导下建 造的《四河喷水池》和由他独立制作的《特列同喷水池》。
《捧果篮的男孩》
卡拉瓦乔的作品《捧果篮的男孩》是一幅肖像油 画,也是一幅静物油画,因为画中捧果篮男孩的脸和 他手捧着的水果篮,各占了同样比重的篇幅。卡拉瓦 乔最喜欢描绘“生命稍纵即逝”的主题,即使是在这 幅蕴含着各式色彩,主角亦俊美白皙、正值青春年少 的明亮画作《捧果篮的男孩》中,我们仍能嗅出“时 间”与“死亡”的哀愁。 《捧果篮的男孩》与文艺复兴时期巨匠们优美精 致的作品有天壤之别,这正是卡拉瓦乔有意逆势而为 。画中果篮里由鲜绿变成赭石色的、仿佛正在变软的 水果和逐渐枯萎的叶子,暗示着尘世万物的稍纵即逝 。那些熟透的水果在枯萎,叶子在卷缩,好像一切都 会很快地回归到死亡的黑暗之中,而光和画家的笔触 又把它们从黑暗中急速抢救出来一样。
1.学院派艺术目录来自2.现实主义艺术3.巴洛克艺术
01
学院派艺术
学院派艺术
欧洲的学院派艺术首先在意大利形成。
学院派的基本主张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把这些艺术看成 是不可逾越的楷模,实际上是鼓吹折衷主义的艺术。比较有影响的第一个学院产生于波伦亚 ,史称波伦亚学院,它大约建于1590年。这个学院的奠基者之一是阿尼巴•卡拉契(1560— 1609)。他们早期曾受威尼斯画派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的影响。卡拉契弟兄后来 到了罗马,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学院派绘画和壁画。继卡拉契弟兄之后,学院 派代表还有格•列尼(1575—1642)和乔•格维尔契诺(1591—1666)等人。
02
现实主义艺术
现实主义艺术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 期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 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正是与当时意大 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 出身于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反抗的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某些资 产阶级的艺术史家把卡拉瓦乔看成是一个奇怪人物。其实,他正象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布鲁诺 、伽利略、康帕内拉这些人物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
《大卫》
《阿波罗和达芙妮》
《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
特点
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特有的豪华,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 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 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 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代表人物
弗•波罗米尼
波罗米尼(1599~1667年)是一位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他与自信开朗的贝尼尼 相反,性格乖戾、沉郁,最后自杀身死。圣卡罗教堂是他设计的第一个重要建筑物,运用了许 多独特的新建筑语汇。比如它的立面,不是平面一块,而是呈波浪式凹凸起伏的曲面,好像是 随时都可被挤压、变形的。这也是一种与雕塑手法结合的建筑,它将整座教堂看做是一件雕像 ,在设计时作了大胆的处理。当时一个教堂管理人说,这一创造使建筑家赢得了很大声誉,法 国、德国、西班牙等各国都有人前来学习、仿造,这种型制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流传出来。
谢谢观赏
姓名:王子鑫 学号:161101110 指导老师:李雪晖
因此有人称他是“推开17世纪大门的人”,把遵循他的题材和手法的艺术倾向称为卡拉 瓦乔主义。卡拉瓦乔是一位像米开朗基罗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于北意大利,自信 心强,从不模仿大师作品。他为人粗野,性情暴躁,生活放浪,甚至打架斗殴,持刀伤人。 一次因决斗杀死对手而逃离罗马,四处漂泊,37岁便客死他乡。卡拉瓦乔的作品当时并未受 到一般人的欢迎,只得到少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赞美。人们认为他的风格不适宜表现神圣的 主题,也不喜欢看到一般平民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他们宁可接受那种更为理想化的形 象。因此他不为当时人们所理解,但他的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家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卡拉 瓦乔的作品主要有《召唤使徒马太》、《圣母之死》、《基督下葬》(1602年)、《女占卜师 》(1590年)等。
《圣母之死》
《圣母之死》完成于1605-1606年,是卡拉瓦乔最杰出的作品之 一。与以往画家描绘的神圣题材不一样,这完全是一幅人间的图景 ,一切都那么平凡可近、真实可感。破陋的农家茅舍里,死去的玛 丽亚躺在床上,头上的光环模糊不清,几近不见,像一个死于贫困 和饥寒的普通农家女子。她头发蓬乱,面色苍白,脸部略显浮肿, 仿佛留有忧愁生活的影子;身上穿的应该是当时农家的衣衫,而周围 一群貌似乡野村夫的使徒在哭泣。确切地说,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可 以称得上是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之一 ,在卡拉瓦乔之前还没有出现这样一个极其贴近生活而又生动且真 实的形象。《圣母之死》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深厚的同情心,也 反映了他那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这幅画的明暗对比不如前期绘 画那样强烈,人物和背景却笼罩在柔和的自然光中,更增强了画面 的真实感。正是由于这种明显的革新精神,此画比其他作品遭到了 更大的攻击和诋毁,甚至订货主拒绝接收。鲁本斯却极力推崇此画 ,劝曼都阿公爵把此画买下来,使此伟大之作得以保存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