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人们重视新闻是因为它传播了客观的事实真实如果事实不准确,新闻本身价值便不复存在了。
需要人情的是,媒体作为宣传的的工具,是无法命令受众的,要产生影响力获得受众的信赖就必须报道真实可靠的消息,如果任虚假的新闻大行其道,新闻的世界再无“真实”这一方洁净的水域,新闻只会以狼来了似的悲剧惨淡收场。
近日,一则新闻——《2017年英语将不再参加高考》在网上发酵,通过网络传播后,演变成《2017年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
高考牵动人心,此条新闻的受关注度可想而知。
但是不久,事件的当事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通过媒体表示:“英语退出高考”系误读。
其实,这个改革方向,此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经对外透露,各地也已经推出了改革时间表,并引发了各种讨论。
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明确英语退出高考。
而在此次的网络传播中,“英语退出高考”却成了新闻热点和卖点。
不管是恶意炒作、断章取义还是信息误读,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防止此类假新闻“兴风作浪”,除了媒体要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外,受众也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避免为其传播推波助澜。
新闻事实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竞争激烈。
为争夺受众,夸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乐此不疲的制假以产生轰动效应,迎合“宁求奇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
二是媒体的整体素质降低与行业管理的缺陷。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及时快捷的获取新闻,事实上人为放宽了行业标准,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使媒体整体素质下降。
最后,新闻造假问题不仅仅是个业务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
虚假新闻的背后是一个沽名钓誉、声色犬马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新闻从业者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让身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良心一再被质疑与拷问,变得一文不值。
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脱离了现实,在冠冕华丽的的外衣也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躯壳了无生机,无数的事实证明真实才是新闻的根本,是新闻的生命与核心所在。
如何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实现新闻良性发展迫在眉睫。
首先,加强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维护新闻真实的基础。
事实要转化成新闻,离不开传播者的劳动,而传播者品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
在一大堆虚假新闻的背后,是部分新闻人浮躁的心态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由此可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从培养诚实公正的品德做起。
其次,深入调查研究是维护新闻真实的可靠保证。
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会给记者提供虚假新闻,这就要求记者提高识别真伪的能力,还要树立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记者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编辑才能正确地识别、把握新闻的真假优劣,才能层层把住真实关口。
再次,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是维护新闻真实的重要条件。
假新闻之所以成灾,客观上讲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章立制,缺乏刚性的惩罚措施。
假新闻在国内新闻界虽然被认为不光彩,但是并没有被当成太严重的罪错,长期以来对假新闻的炮制者,除了批评与谴责,并没有实质性的惩处。
这是假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打击与处理力度是杜绝防范假新闻的有力措施。
对散布假新闻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曾经杜撰假新闻的从业人员,要予以批评与处分,性质恶劣的还应清除出采编队伍,只有这样,才可正本清源。
最后,客观公正的态度是维护新闻真实的有效途径。
不少新闻媒体都十分强调“卖点”,然而,一些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迷失了自我,为追求“轰动效应”,丧失了对新闻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把明知是假但能“夺人眼球”的所谓“新闻”登上报纸电视。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排除主观和私心对事实报道的干扰,不因主观愿望而改变事实,也不因个人私利而歪曲事实。
编辑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加大对新闻报道的核对审阅力度,守住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