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三讲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三讲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概念题
1.新闻的真实性[湘潭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

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

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像的成分。

2.具体真实
答:具体真实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

就新闻传播的实际运作来看,具体报道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实的报道。

在实际传播活动中,具体报道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生活的整体面貌。

整体面貌的情况将直接依赖于具体报道。

但新闻报道整体真实的要求,使其对具体事实的选择要考虑它与整体的关系,具体真实将对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产生影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新闻报道的真实。

3.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

整体真实针对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的事实对象,而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

整体真实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具体报道的整体真实。

中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某家具体新闻媒体也可以称为个体新闻媒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作的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

宏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新闻媒体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4.炒新闻
答:炒新闻是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就是炒新闻。

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其中有的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

5.“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

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

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6.新闻失实
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它是以客观的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的,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7.“新新闻主义”
答: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主张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新闻报道,新闻中可以虚构、可以小说化。

新新闻主义认为,“记者与作家的混合是新闻学的新哲学,主观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只有进行真正的艺术概括,用艺术方法写新闻才能高于事实”。

但新新闻主义的观点受到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的怀疑,被认为对新闻和文学都有失尊严。

8.新闻的过程形态
答:新闻的过程形态是指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考察新闻形态的演变,即从新闻的本源开始到新闻的收受结束,看在一个传播周期中新闻有无形态的变化,如果有,变化是什么。

9.传播形态的新闻
答: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新闻。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对本源形态新闻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再现,或者说是对自然性新闻信息的人工记录。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本源态新闻经过传播者编码化、符号化的精神产物。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武大2006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
答:(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

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

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
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象的成分。

(2)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①细节真实,指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符合客观事实。

②关系真实,指对新闻事实的描述在整体与联系(如局部与整体、环境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上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③逻辑真实,指对新闻素材的组合与解释必须合乎事实本身的逻辑,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本末倒置。

2.简述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

[中国传媒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5研]
相关试题:(1)试论虚假新闻表现形式、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人大2011年研)(2)试论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其防治。

(中南大学2007年研)
答:(1)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①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②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③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a.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
b.由于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
c.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
d.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④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a.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b.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c.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d.事件媒介化。

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将事件媒体化;
e.暖昧的“真实”。

⑤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a.言过其实,总是把要报道的东西说得十全十美,明明只有七分、八分,却要把它说成十分,或者十二分;
b.夸大拔高,就是溢美溢恶,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c.万能表态,只要上面一有什么号召,新闻记者就把先进人物搬到报纸上来表态,没干过的事,也安到他头上;
d.未做先报,会还没有开,事情还没有做,记者、通讯员就把稿子写好了,而且描绘得有声有色;
e.捕风捉影,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像煞有介事地描绘上了;
f.导演作假,过去新闻照片搞摆布的特别多,现在拍摄电视新闻也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是本来没有这个新闻,就导演出一条新闻;
g.统一口径,不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按照领导的需要来“统一口径”,有组织地造假;h.真假不分,新闻文体必须是真人真事。

但是有的同志把真人换成假名,掺进许多假事,弄得真假难分;
i.纯属编造,根本没有的事却被编造得活灵活现,把新闻当作文艺作品来写。

甚至在被评为“好新闻”的作品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作品。

g.颠倒黑白,明明是犯罪分子,却还把他说成是先进分子,甚至把死人说成是活人。

⑥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⑦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2)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①从思想上看,要深刻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

新闻行业要形成广大从业者认同的伦理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

②从制度上看,要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出笼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及时澄清有关事实真相。

新闻报道总是随着事件的暴露、发展、变化、结果而同步进行的,事件发展了,报道也就随之变动,只有从有关事件的全部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出对事件的完整认识。

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所涉及的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特别是权威部门,就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不实传闻,纠正视听偏差,保障社会舆论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③从新闻行业、组织队伍方面看,要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切实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在职业伦理建设的内涵上要大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与养成。

促使新闻从业者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专业准则,逐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与修正过程的共同协商机制,让新闻从业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并认同新闻伦理准则。

虚假新闻问题主要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范畴,主要依靠道德伦理来规范。

除非虚假新闻触犯法律,在此意义上,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主要还是要靠新闻单位的自律与新闻行业的自律,特别是新闻行业的自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