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研究摘要: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巨额不良资产,这些巨额不良资产降低了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与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相背离,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必须把国际经验教训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不良资产重组的各种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战略和措施,循序渐进,来逐步化解已经累积的不良资产风险。

关键词:不良资产;特点;难点;重组策略前言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风潮此起彼伏,突发性金融危机层出不穷,尤其是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敲了警钟,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我国规模巨大的银行资产中,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已隐含了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很有必要。

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背景和现状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不仅会加剧我国银行系统自身的风险,还困扰着我国金融与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银行不良资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要指出的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除了频繁使用不良资产这一词汇以外,还较多地使用了不良债权、不良贷款两个词,从理论上讲,三者是具有不同理论内涵的范畴。

但就我国金融现实考察,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贷款所占比重很大,所以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基本上是等价关系。

因此,本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历史背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特有国情所决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我国的银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从1953年到1979年,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

从1979年到1984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恢复或成立,但只是作为国家专业银行而存在,仍然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商业性。

直到1997年11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最高规格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才正式确立,强调国有银行的商业性,要求弱化行政对银行经营的干预。

然而,长期的政策干预,大量政策性贷款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之初背上的沉重包袱难以卸下,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其不良贷款额占我国银行总不良贷款额的约8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分析 2 0%,而且其不良贷款率也最高,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最严峻,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主要隐患。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自2002年以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即4大国有银行和其他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比2002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1750亿元和5.7%2004年比2003年分别下降3946亿元和4.5%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三季度末贷款五级分类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我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5501.8亿元和4.28%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持续看好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呈现双降其中由于工商银行于2007年处置了7000多亿的不良资产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下降5575.6亿元和5.45%与此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下降了0.45%、1.95%、0.96%但在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总体双降的情况下除四大商业银行外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的势头根据各家股份制银行披露的2005年第三季度报表和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00.3亿元和3.5亿元。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2.1 从体制方面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制和财税改革后的拔改贷所形成的银企依赖机制,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

2.2 从政府方面看政府对银行干预的刚性依然较强。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在接受国家政策引导的同时,要反映市场需求,体现价值规律和?安全、流动、赢利的经营原则,合理分配、使用银行资金。

商业银行应该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只能应只限于宏观调控。

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作为资金分配的主体和中心并未淡化,不仅从宏观高层垄断,而且还是微观经营的指令者,甚至是操作者。

企业需要贷款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分析3首先找的不是银行信贷员,而是政府官员,银行只不过是资金配置的客体,银行资金的投向仍然不是根据价值规律和经营原则来决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左右。

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但由于尚缺乏正常运作的配套措施,商业银行依然无法依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原则正常运作,很难真正体现?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往往造成部分项目投资效益不高,形成大量的贷款沉淀,最终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2.3 从企业方面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效益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

造成短期行为的原因是粗放型经营和企业领导的频繁变动。

近年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但责任与权利的增量并不相等,责任小于权利,而且责任是虚设的,根本起不到对企业领导的约束作用。

加上粗放型经营,企业和领导的业绩主要以数量和规模考核,所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分析预测,盲目扩大投资。

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借款,投资后缺少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收不回,因此,银行也只好被迫增加贷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另外,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大多数亏损严重,无力偿还贷款。

另一方面,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自有资本金少,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增加,但由于这些企业的自有资本金较少,其成立和发展大都依靠银行的贷款。

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分析本金不足的问题会带来经营方针的变化以及财务上的软约束。

这些企业敢于冒较大风险经营,因为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银行而不是企业,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倒闭,最终亏的是银行贷款,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

2.4 从银行方面看银行自身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了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对资产损失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

具体来说,银行的部分经营决策者违规经营,高息揽储,私设小金库,账外经营,炒作股票、房地产、外汇、期货等,以谋取非法收入,一旦决策失误就血本无归;部分决策者违反贷款审批程序,对贷款审查不严,致使贷款投放出去后,难以收回本息。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内部人员思想不健康,钻银行法规的空子,甚至胆大妄为,大肆贪污、挪用、非法侵占银行资金,有的甚至与外部犯罪分子相勾结,大量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2.5 从法律法规方面看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

企业财务纪律松弛,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还贷意识。

虽然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胜诉率很高,但执行率却微乎其微。

贷款诉讼难以奏效,全社会法律观念淡薄,执法力度不够、地方政府保护,造成法院执行难。

而且破产法的法律框架、执法以及程序框架不健全、不完善。

特别是按现行破产案例的债务清偿顺序,银行债权作为一般债权,银行贷款没有优先受偿的优惠,这更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

2.6 从社会信用观念看信用观念扭曲。

由于企业拖欠货款和银行到期贷款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且大多数拖欠者的利益不但没有因此受到损害,有的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人们的信用观念淡化、扭曲,甚至是非颠倒,认为遵守信用是笨蛋,不会算计;不遵守信用才算有能耐、会算计。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3.1 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不良贷款比重相对较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7年4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009.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7%,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依然巨大,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然较大,巨额的不良资产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3.2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复杂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如政企不分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等),还有政策和法律变化的影响等等。

3.3 利益关系特殊在国外,企业和银行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企关系比较清楚;我国国有企业和银行都是国有的,银企关系相对模糊。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当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也有一定责任)的实质是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等的综合表现。

3.4 不良资产类型特殊性在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大多表现为房地产贷款或股票等资产,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则主要是信用贷款,比如大量对外贸企业的不良贷款等。

简言之,清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近期目的是消除金融隐患,帮助国有企业脱困,而最终目标是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战略性转换,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第四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难点4.1 场不完善制约了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规模和空间银行不良资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一个共同的特性都是要通过市场交易而变成现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