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分析所学专业:金融学姓名:栗翘学号:YB*************2014年10月22日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引言 (4)(一)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4)(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1、国外研究 (5)2、国内研究 (5)(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6)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6)﹙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6)﹙二﹚不良资产的数量 (6)(三)不良资产的分布 (8)(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8)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8)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8)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8)三、不良资产的成因 (9)(一)经济环境 (9)(二)国家政策 (9)(三)企业原因 (10)(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10)(五)金融监管乏力 (11)﹙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11)四、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 (13)﹙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13)﹙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13)﹙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13)﹙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 (15)1.资产重组。

(15)2.转变经营观念。

(16)﹙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16)﹙六﹚制定关于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 (17)﹙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1)摘要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面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收,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排除后顾之忧。

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政策一、引言(一)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一方面与其他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另一方面,它作为社会资金的敛集者和分配者,又担负着资金配置的重任,对于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银行经营与其他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但银行毕竟不是一般的企业,其外部效应十分严重,一般企业倒闭,受损失的主要是人数较少的企业主,而银行倒闭则会影响到千家万户,银行倒闭的潜在溢出效应比其他行业更严重,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发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社会对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保证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

但从各国的情况来看,银行不良资产,特别是不良贷款的存在及居高不下,是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以至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

关注、监控并处理不良资产已成为目前各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首要课题,在我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影响着银行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就影响着国家经济的运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国外研究美国的危机处理机构――重组信托公司(RTC)为解决储蓄贷款系统的不良资产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推出“N”系列计划,首开NPAS先河,美国成为NPAS的最大发起国,占全球发行总额的一半以上,并对NPAS 交易结构、资产评估、资产管理、债券评级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决定作用。

意大利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于1999年4月通过证券法,并允许对NPAS产•生的折扣损失分五年内进行摊销。

2、国内研究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陈朝晖在借鉴中国工商银行的研究者对通过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研究之成果基础上,认为长期存在的不良资产严重的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经营基础,影响其安全性和长期赢利能力,并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的“最短的那块木板”。

妥善、高效处置不良资产,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认同、支持和保障,应针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合理适当的立法。

王都富、刘妤洵认为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业,并阻碍着金融业健康、稳健发展。

而金融业的脆弱性作为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特征,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当今金融业发展中对脆弱性产生着极大的扩大和加速作用,构成对金融和经济正常运行的威胁。

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的外部经济效应。

当不良资产加剧金融脆弱性而产生外部性行为时,则不得不考虑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并通过明晰产权制度,并以此对金融制度进行激励,对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不良资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从经济环境、政策、企业、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了深入的探讨。

而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从不同的方面合理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状况,稳定经济。

文章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第二部分是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是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到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反之,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

按国际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称为不良贷款。

本文所探讨的不良资产是指后三类贷款。

﹙二﹚不良资产的数量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7897.5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1.26%,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也已低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但是不良贷款数额依然很大,具体情况详见表一。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较之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后三类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26%。

表一:表二:201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见附件)虽然从目前来看,不良贷款的比率有所控制,但是之前过高的不良贷款率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危害却不得不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要防范不良资产的膨胀。

本文将对之前过高的不良资产率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分析。

(三)不良资产的分布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

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其不良贷款率超过15%。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输、住房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

(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会带来严重地不良后果: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

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

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三、不良资产的成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属于市场风险;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政策、企业、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探讨。

(一)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二)国家政策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计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

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三)企业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

由于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乏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无法收回。

另外,由于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严重缺失,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良资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