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检验 第三章 血糖

生化检验 第三章 血糖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糖尿病的分型与特点 二、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
三、熟悉血糖浓度调节的关键因素
四、了解血糖调节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五、了解低血糖症及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第一节
血糖及糖代谢紊乱
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典型症状
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发病机制 1.胰腺β 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2.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两种机制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有时很难鉴别哪 一个是原发性病因。
分型
代谢紊乱症群(三多一少)
• 高渗性利尿→多尿 • 多尿→口渴→多饮 • 糖利用障碍 → 能量代谢紊乱 → 饥饿 → 多 食 • Pro/Lipid分解和脱水→体重减轻
(2)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葡萄糖+2H2O+O2 GOD POD 葡糖酸内酯+2H2O2 红色醌类化合物+ H2O
色原性氧受体(4-AA+ 酚) + H2O2
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能达到临床要求,操作简便,适 用于常规检验。此反应称Trinder反应,本法为国内推荐 方法。
(3)葡萄糖脱氢酶法
高血糖症
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空腹血糖高 于7.0mmol/L(130mg/dl);高于肾糖阈,则出现糖尿。
病因和类型
• 病因 –血糖平衡受到损害,血糖来源大于去路。 • 类型
–生理性:包括饮食性(高糖饮食)或情感性(情 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 –病理性:见于糖尿病;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 腺皮质或髓质、胰岛 - 细胞等)功能亢进;颅 内压升高刺激血糖中枢;呕吐、腹泻、高热等引 起的脱水。
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反应了胰岛素分泌能力,其增高与葡 萄糖耐量减低是相平行的。 空腹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据。
评价
1.标本的收集和贮存: 清晨空腹静脉取血,血液标本需分离血浆尽 快测定。若不能及时测定,标本应中加入碘乙 酸钠或氟化钠抑制糖酵解作用,可使血葡萄糖 在室温下稳定3天。
2.应用评价 FPG是糖尿病的常用检测项目,但在2型糖尿病中, 高血糖是相对较晚才产生的,因此仅应用FPG这个 标准将延误诊断,并对糖尿病人群的流行估计过低。
不属此型。其发病率约为孕妇的1%--2%。 妊娠期糖
尿病有以下特点: 1、孕前未发现糖尿病或糖耐量
减低。 2、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以自然流产,
胎死宫内,早产及围产期死亡为多见,分娩巨大儿
较多。
(三)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
糖尿病时体内的主要代谢紊乱
(1)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和糖尿
(2)脂类代谢紊乱--高血脂、酮症酸中毒。 (3)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
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白蛋白 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原 酮体 丙酮酸及乳酸 尿微量白蛋白
一、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空腹血糖(FPG)是指至少8h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 后测定的血浆葡萄糖。 糖尿病最常用检测项目。
方法: 坐位取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 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服糖后每隔30分钟 取血1次,共4次。于采血同时,每隔1小
时留取尿液作尿糖试验。
OGTT结合FPG可协助诊断DM及其相关状态
①FPG<6.1mmol/L,并且2hPG <7.8 mmol/L为正常糖耐量。 ②FPG介于6.1mmol/L~ 7.0mmol/L之间,2hPG< 7.8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 ③FPG<7.0mmol/L和2hPG介于 7.8mmol/L~11.1mmol/L间为 糖耐量减退(IGT)。 ④FPG≥7.0mmol/L, 2hPG≥11.1mmol/L为糖尿病 性糖耐量。
3、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细胞基因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胰岛素
分泌的轻度受损和胰岛素作用缺陷。 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胰岛素受体变异。 胰岛素的外分泌疾病:各种原因继发糖尿病。 内分泌疾病所致:拮抗激素过量。
4、妊娠期糖尿病(GDM)
GDM:指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包括任何程度的 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但已知糖尿病伴妊娠者
消化 吸收 分解
氧化 分解
CO2 + H2O + 能量
肝糖原
血 糖
糖原合成
肝(肌)糖原 其它糖
磷酸戊糖途径等
糖异生
非糖物质
脂类、氨基酸合成代谢
血糖大于 肾糖阈
脂肪、氨基酸
4、血糖浓度的调节
(1)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控制激素的分 泌,影响血糖来源与去路中的关键酶的活性,实现 对血糖的调控。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和外侧核具有相 反效应,它们分别通过内脏神经和迷走神经,引起 激素的释放,或直接作用于肝而发挥调控作用。
建议进行FPG或OGTT筛查的人群
1.所有年满45周岁的人群,每三年进行一次筛查。 2.对于较年轻的人群,如有以下情况,应进行筛查 (1)肥胖个体,体重≥120%标准体重或者BMI*≥27kg/m2 (2)存在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因素。 (3)糖尿病发病的高危种族(如非裔、亚裔、土著美国人 、西班牙裔和太平洋岛屿居民)。 (4)已确诊GDM或者生育过>9kg体重的胎儿。 (5)高血压症患者。 (6)HDL胆固醇水平≤0.90mmol/L 或TG≥2.82mmol/。 (7)曾经有IGT或者IFG的个体。 注:*BMI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微血管、神经病变和白内障的发生
长期高血糖可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 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 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这 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 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 起血管基底膜增厚、晶体浑浊变性和神经病变等病理 变化。由此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导 致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多器官损害的基础。
2、2型糖尿病
这类患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 无自身免疫损伤 2型DM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涉及多种基因 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病因 大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
2型DM的发生与年龄、肥胖、慢性炎症和缺 乏体育锻炼等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好发生在既
往有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紊乱者。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如糖是糖蛋.血糖的定义:
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为 3.89-6.11mmol/L
2.血糖的来源:
(1)饮食中的糖 (2)肝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作用
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140mg/dL(7.8mmol/L)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在口服 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 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
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
OGTT适应证:
1、空腹血糖水平在临界值(6~7mmol/L)而又疑为糖尿 病患者; 2、空腹或餐后血糖浓度正常,但有发展为糖尿病可能 的人群; 3、以前糖耐量异常的危险人群; 4、妊娠性糖尿病的诊断; 5、临床上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而又无法做 出合理解释者; 6、作为流行病学研究的手段。
葡萄糖+NAD GD 葡糖酸内酯+NADH+H+
340 nm 测定,本法高度特异,不受各种抗凝剂 和血浆中其他物质的干扰。制成固相酶,可用于连
续流动分析,也可用于离心沉淀物的分析。目前尚
未推广。
二、餐后2小时血糖
早晨空腹时进餐一个2两重的(约100克)馒头或进餐75克 无水葡萄糖,然后于餐后2小时抽血测血糖
高血糖和糖尿
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胰高血糖 素比值↓,机体组织不能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血糖,葡萄 糖在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肝糖原降解和糖异 生↑,引起血糖↑。 血糖过高可经肾排出,当肾功能障碍时,引起糖尿, 并产生渗透性利尿,严重甚至可引起脑细胞脱水,出现 高渗性高血糖昏迷,其死亡率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多种自身抗体。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对胰岛细胞的破坏。
自身抗体包括:
(1)胰岛细胞抗体(ICA)
(2) 胰岛自身抗体(IAA) (3) 抗65-kD谷氨酸脱羧酶抗体(anti-GAD65) (4) 胰岛瘤相关抗原IA-2和IA-2β (5) 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
2)特点: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典型病例常见于 青少年。占5%-10%。 ②起病较急。 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 呈低平状态。 ④β 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 病机制,多可检出自身抗体。 ⑤治疗以依赖胰岛素为主。 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别与HLA 某些基因型有很强的关联。
特点:
①典型病例常见肥胖的中老年人。 ②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检时发现。病人可 通过控制饮食使症状减轻。 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并不降低,但在糖 剌激后呈延迟释放。 ④ICA(胰岛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⑤初发的病人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 糖。 ⑥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1型糖尿病; ⑦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无关。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降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主要调 节激素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皮质醇
二、 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
1980~2008年间全球糖尿病人数由1.53亿增至3.47亿;
2008~2011年3.66亿人,预计在20年内将近6亿人 1979~1980年我国第一次调查:患病率1%。 1994~1995年第二次调查:患病率2.5%,另有糖 耐量减退者2.5%。 2010患病率9.7%,全国糖尿病人9240万,1.48亿糖尿病 前期患者,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