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崔万有(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战前就已有所发展,但其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
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开始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停滞、长期低迷、复苏,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扩充、困境、改革等诸多波折。
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CUI Wan-yo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Abstract:Thoug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develop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real development started well after the war. With the new co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1947,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started to come into being and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economy experienced its takeoff, high gross, low gross, standstill, long term recession and recover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period of setup, expansion, difficulty, reform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Over six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grown into a complicated and complete system.Key words: Japan; social security;social welfare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实践是千差万别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的具体定义不尽相同,各国都依据本国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即使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与价值观选择不一致,也很难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明确而统一的定义[1]4。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
虽然此前已经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具体实践,如英国早在1601年即颁布了《济贫法》;德国则于18世纪末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但缺乏一个较为公认的相对统一的名称。
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即被有关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接受。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障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4。
作者简介:崔万有(1969-),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与日本经济研究。
1950年10月日本政府成立了社会保障审议会,在审议通知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社会保障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
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
日本学术界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时,又将其分为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狭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所谓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关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总称;关于狭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解释如日本学者松尾均衡在《日本社会保障读本》中所言,“社会保障是指国民在生活上蒙受诸如失业、伤病、高龄等各种事故,而使这些国民的生活源泉—所得出现中断或减少,给国民生活带来困难时,通过社会保障机制进行国民再分配,保障其最低限度的收入所得,由国家来救济国民生活之缺损的制度”。
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经济方面的困难者,它是一种普遍地、平等实施的制度,主张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分离。
在概念界定方面,虽然是仁者见仁、知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这种差异只是表明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及研究者的视角的差异。
事实上,二战以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广泛地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与欧美各国相比,尽管日本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但其发展很快。
1947年日本社会保险调查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案《社会保障制度要纲》,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深化,到1961年就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又逐步充实了儿童福利和老人医疗。
特别是1973年“福利元年”以后,在医疗保险方面又实现了老人的免费医疗,提高了医疗费公共负担的比例;在养老保险方面也实施了养老金随物价浮动的制度,不断提高了养老金的给付水平[3]383。
总之,经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备的体系(表1)。
二、日本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通过表1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认为,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下列内容:(1)社会保险。
主要由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劳动灾害补偿保险、护理保险等项目构成,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表1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社会救济。
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3)社会福利。
主要是为高龄者、儿童和残疾人等建设有过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具体包括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精神病患者福利、儿童福利、女子福利等。
(4)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
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具体包括中老人保健、健康增进对策、疑难病传染病对策、保健所服务、完善医疗机制、增加医护人数、医疗药品生产、销售和保管方面的规制和药害对策等。
另外还有环境对策,主要是改善生活环境、防治公害和保护自然环境等。
广义的社会保障,除前四种外,还包括文官养老金和战争中死亡者的遗属年金,是与社会保障的本来目的不同的国家补偿,但由于它可以起到尊重生存权的“社会保障”的效果,所以也被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里。
三、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即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市场经济是效率较高的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是风险较大的经济,各种风险会成为造成社会动荡的因素,也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和干扰因素。
所以,社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机制来缓解、排除这些阻力和干扰因素,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则应运而生。
它作为缓解社会危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时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演变。
1945年战败以后,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和经常收支黑字大国、资本输出大国和海外债券大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
战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1)战后经济恢复期、(2)经济高速增长期、(3)经济低速稳定增长期、(4)泡沫经济崩溃和长期停滞期等过程。
同样,伴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保障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如下4个时期[4]12:(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确立期1945年—1961年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确立时期。
1945年7月的《波茨坦宣言》,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的惨败和法西斯政治统治的结束。
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以后,为了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根据联合国协议,以麦克阿瑟为司令官的美国占领军于8月30日进驻日本,协助日本推行社会民主主义建设。
战败以后的日本,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废墟和焦土。
贫困、物质匮乏以及从战场和殖民统治地区返回日本的大批失业人群的安置、伤残军人、战争孤儿等问题堆积如山。
这样,重建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日本政府战后社会建设中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在国际社会和美国占领军的监督指导之下,日本相继出台了以保护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社会扶助政策,先后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
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概括如下:(1) 1945年9月颁布《战争孤儿保护对策要纲》(2) 1946年5月颁布《生活保护法》(3) 1947年4月颁布《劳动标准法》及《劳动灾害补偿标准法》11月颁布《儿童福利法》(4) 1948年1月颁布《失业补助法》及《失业保险法》8月颁布《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设置法》(5) 1949年5月颁布《残疾人福利法》(6) 1950年3月颁布新的《生活保护法》5月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发表《社会保障制度纲要》(7) 1951年3月颁布《社会福利事业法》(8) 1953年《日雇劳动者健康保险法》(9) 1954年5月颁布《厚生年金保险法》(10)1956年10月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提出《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劝告》(11)1958年9月颁布新的《国民健康保险法》(12)1959年4月颁布《国民年金法》(13)1960年2月颁布《精神薄弱者福利法》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下而形成的上述法律法规,明确表明了战后日本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护民众的生活权、基本劳动权。
这些法律不仅奠定了社会福利发展的基础,也使战时体制下形成的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救贫体制向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社会保障体制转换。
特别是1948年8月颁布的《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设置法》,对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根据。
依据该法日本政府于同年12月设置了内阁咨询机构—“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该机构于1949年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与其他审议会相比具有非常特殊的职权范围。
首先,它拥有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指定和运作管理权限。
它的建议以及工作报告直接提交首相,并有向首相进行劝告的权限。
首相以及其他内阁大臣对社会保障发展提出计划,进行立法,以及设计运作方案等,需要征得审议会同意和认可方能实行。
其次,在审议会委员中,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国会议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