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倪彬李王鸣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寻找更好的规划策略而做本研究。

本研究首先对近现代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策略演变进行分析,提出社区、居民和空间都是具有生长性的;进而分析活动空间的“生长力”,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生长式”规划策略,构建了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社区的规划策略群,以使其在自身基础上能够适度提升其品质,并达到系统连续、环境优化、混合异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目标。

最后以杭州市拱墅区霞湾巷社区为例,从该社区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普遍和特殊问题,探讨该社区内不同生长阶段的公共活动空间适用的不同规划策略。

通过“生长式”策略在此案例中的应用,探索规划策略指导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1、背景社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着社会交往、康体活动、文化交流、休闲游憩等功能,在居住品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地域特色的体现、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给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下定义:“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1公共活动空间强调提供给公众活动的区域或场所。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则是将以上概念限定在社区的空间范围内。

“生长”的概念基于规划的过程性。

二战后,城市发展史无前例,规划认识到社区自身是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

社区规划目标是使社区具有持续的发展活力,而不是达到某种最终状态。

已有的研究中,有提出“过程”、“渐进”、“弹性”、“培育”等概念。

而“生长”不仅包含上述概念的意思,更强调使用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通力合作和其自身生长更新的动力循环。

2、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的生长演变社区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扎根于它所赖以产生、发展的环境,有着深刻的生长印迹。

规划策略生长脉络把握需要从历史生长轨迹的三个阶段中去。

2.1物质功能性阶段2.1.1规划思想与策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高速发展,城市膨胀,住区大规模出现。

研究者们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聚集的集中主义模式和“现代主义城市”理论。

这一阶段由于社区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规划注重物质功能建设,大量基础性的公共空间建设补充进入到了社区体系中。

2.1.2规划实践与行动者城市社区实践早期,设计和研究往往由个别设计者和其团队,以其个人的认识进行场地设计。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也由设计者主动培育。

自勒·柯布西耶主张以充分享有阳光和绿地的低密度高楼群来取代传统密集布置的街区后,沿街布置住宅,中间留出绿化和休闲活动场地的周边式布局开始出现。

佩里提出“邻里单元”理论,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针对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问题,根据“邻里单元”理论,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划定住区范围,设置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完整步行系统。

2.2使用满意性阶段2.2.1规划思想与策略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现代主义城市与社区逐渐形成,使用者逐渐意识到规划中自己的权益。

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和行为主义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开始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有凯文·林奇2的《城市意象》、简.雅各布斯3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杨·盖尔4的《交往与空间》等。

这一阶段,物质空间的功能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规划更着重于社区的邻里变迁、居民对于场所空间的认可度及对居住环境的感受。

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度提升和空间的完善成为社区研究的核心问题。

2.2.2规划实践与行动者第十小组的史密森夫妇在伦敦金巷居住区规划竞赛中提出著名的“空中街道”方案:设置由杂货店、邮筒、电话亭、花铺等设施组成的“空中街道”,与住宅区中的主要公共建筑共同构成可生长的空间结构,随着社区以丛簇的模式发展。

设计和研究尽管仍由设计者主导,但随着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性、功效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规划者认识到使用者的需求才是规划最重要的部分。

2.3品质优化性阶段2.3.1规划思想与策略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社会经济发展到物质条件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由于使用者对活动空间的多样和环境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公众参与的了解也更为深入,规划重新审视传统形态的经验。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多种规划理论如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开始兴起,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思路延伸到多个方向。

这一阶段的规划策略,在物质空间方面,强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完整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针对不同人群分析,使环境向人性化、舒适化发展。

非物质要素方面,倡导社区参与;要求减少资源消耗,控制成本;注重社区生活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体育类场所,构建多样化、有特色、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2.3.2规划实践与行动者大卫·路德林和尼古拉斯·福克5通过对英国霍舍姆地区多个案例研究,提出建造“可持续城市邻里社区” 的过程及方法。

新城市主义主张再造城市社区活力,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紧凑型邻里社区。

6最著名的案例是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

为了让不同阶层、种族的人愿意毗邻而居,设计者通过对街区与房屋精心的外观设计、细节处理、适当的建筑材料选取,使得低收入者街坊改变简陋、粗鄙的形象,改善生活品质与公众形象。

这一阶段规划需要各方的参与,使用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共同合作。

使用者是规划的服务核心,开始从被动引导转变为通过使用支持和公众参与主动影响规划建设。

设计者进一步更新自身的理论和手段。

管理者与公共政策也成为规划的一部分。

3、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力”分析基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理论和策略生长过程的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生长”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伴随着城市、社区和使用者(居民)的“生长”。

“生长力”即生长的动力。

社区和使用者的生长是空间生长的动力,空间变化是生长的表征。

“生长力”的动力循环就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用者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空间建设不断满足其需求的过程。

规划者和管理者提出新策略,丰富原有策略来引导循环健康发展。

3.1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力”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发展之一,在此不赘述。

3.1.1社区的生长生长初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兴起,人们以特定的组织形式聚集居住在一起形成社区。

社区开始大规模物质空间建设。

随着社区建设深入,环境、设施逐渐完善,治安防卫严密,物质条件提升,但居民缺乏互动,邻里关系、归属感变差。

出现问题后,社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长历程,考虑生态、文化要素、开发运营方式等的影响,并向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图1 生长力循环图2 使用满意阶段的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形式3.1.2使用者的生长社区生长初期,大多数使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只能被动接受规划建设的结果。

但是居民之间彼此熟悉,可能是同一单位或行业的,所以有密切的交往。

伴随社区实践的深入,居民的流动性提高,使用者互动减少,邻里交往衰落。

规划认识到使用者是规划的服务引导对象。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与日俱增,开始主动影响社区空间的建设,参与规划管理的过程,探索自治方式。

3.2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生长表征也许最初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态只是未经设计的、进行公共生活的简单空地。

物质功能阶段期间因物质基础较差,在现代主义理念下开始通过规划提供开放一定量的健身玩耍活动空间。

使用满意性阶段,普遍完成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多种功能布局与相应的设施设置,形成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但是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是封闭式管理,影响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二是过度追求景观,忽视空间实用性;三是千楼一面,缺乏特色。

品质优化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公共活动空间逐渐趋于功能的复合以及布局的均衡,并恢复一些传统形式,丰富空间层次,以期提高空间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

3.3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的“生长”内容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是努力建立一种适应使用的灵活可变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生长式”规划策略来实现,即建立能够使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自我更新生长能力的“生长机制”,构建“整体”的策略群。

重新审视“需求—供给”的思维方式,从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转向合理控制需求。

从社区层面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明确居民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通过对现有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调查、分析,综合评判环境、居民特征等因素,构建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体系,涉及调查、设计、决策、管理、实施各个环节。

图3 品质优化阶段的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形式图4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与其相关要素的“生长”演变4、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实践案例研究以杭州市拱墅区霞湾巷区为例,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应对策略,体现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的内容。

4.1社区的建设发展历史与案例的典型性选择图5 拱墅区霞湾巷的历史变化(左为解放初状态,来源于《杭州市拱墅区地名简志》,右为2014年状态,来源于拱墅区公共活动空间研究项目组)该社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岸边,社区范围东到红建河、德胜巷,南到德胜桥,西临大运河,北至香积寺巷,人口5445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人7。

现状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类型的小区或住宅群:分别是刚进入物质功能阶段的渔业新村、开始重视使用满意性的霞湾巷小区以及品质优化阶段的清水公寓。

1973年,政府为解决杭州城里多户水上人家居无定所而建造平房一批,命名“渔业新村”8。

现存渔业新村的建筑质量很差,有不少危房,没有公共活动空间。

目前已确定为旧城改造区。

1989年建设了霞湾巷小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住宅群建设还是采用小区规划理论,缺乏特色,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有少量分散的服务设施。

2001年新建了清水公寓。

这是目前杭州市区规模最大的中高档住宅小区。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充足,有游泳池、健身俱乐部、网球场、篮球房等设施。

4.2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问题分析4.2.1问题分析思路 项目组采用了和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座谈,与社区人员和居民访谈,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填写等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问卷内容涉及居民使用空间的偏好、感受与期望,以及社会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125份。

图9 问卷内容体系受访居民中,男女比例接近1比1。

50-65岁的居民占28.76%,比例最高;其次是26-35岁,占25.49%。

50岁以上比例接近40%。

职业中,退休的比例占到30.52%。

老年人比例非常高,他们大多住在老住区,是过去工厂退休员工。

图8 清水公寓活动空间图7 霞湾巷小区现状风貌图6 渔业新村现状风貌对于公共活动空间,接近8成的使用者至少会在一周内使用一次,使用意愿是比较高的。

4.2.2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1)普遍存在问题——可达性不强居民多在社区活动,其次是附近公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