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shāo之性 (刑罚制约)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即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 。 ②“必仁且智” :即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③“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三纲五常学说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 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 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仁
义
礼
智
信
4、关于教学的思想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唐代教育家,代表作:《师说》、《进学解》一、“性
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 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 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 矣”。 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 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 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 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 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
“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 师者”; “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 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认为, 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 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 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师说》论师(关于教师的思想)
(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他的 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 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 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 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 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 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 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 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制,达到以儒学统一
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2、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①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 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②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愈
25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贞元19年京畿大 旱,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被德 宗贬为阳山令。 元和初,为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为 刑部侍郎。 后二年,因谏宪宗迎佛骨,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 长庆四年 (824)卒,时年57岁。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视教育作用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学制度的确立。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 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原籍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 (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 《周官》、《左氏春秋》。 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 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 “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 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 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 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 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 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 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 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藩 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 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 生经历、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 子孙。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 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 直情而行罢了。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 “仁义道德”四个字。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 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1、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 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 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 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 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 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 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 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 心。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 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颜氏家训》一书共7卷、20 篇,计四万 余字,内容包涵宏富。颜之推在其家训 中全面阐发了他关于教育,特别是家庭 教育的思想,对于一般的治学方法、处 世之道亦有深入论及。其关于早期教育 的阐述 主要反映在家训中的《序致》、 《教子》、《慕贤》、《勉学》等篇章 中。
【1】朝廷之臣 【2】文史之臣 【3】军旅之臣
【4】藩屏之臣 【5】使命之臣 【6】兴造之臣
3、论学习
(1)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2)早教与晚学 (3)虚心与勤勉 (4)眼学和切磋 :
“眼学”,即亲眼直接观察获得知识。
韩
字退之,河南河 阳人,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
Hale Waihona Puke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
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 化民成俗,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董仲舒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
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1)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 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 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 界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家,代表作:《颜氏家
训》,后人以为家教规范,流传极广。 1、关于家庭教育 (1)实施早期教育 (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 偏爱 (3)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对子 女的影响
2、关于士大夫教育
(1)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2)培养“德艺周厚”的专门人才 国家政事需要六种人才:
胡瑗(993~1059)字翼之。 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 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 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 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 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 于家。
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 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 重要人物 。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