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激情飞扬
——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设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探讨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认为:实现激情教学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寻求知识背景,点燃学生热情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感悟。
.
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点燃思维的火花。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才有所悟。
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
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他人思维的闪光点。
三、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激情和信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建模”使应用更现实化,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数学如何应用到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渴望获得进一步的学习,积极地寻找“数学建模”的机会。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生活,学以致用。
有些数学知识还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快乐学习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
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
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
AB=CD,,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
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四)注重学科整合,促进全面发展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径之路。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旋转》这一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向其他老师请教有关旋转方面的其他知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复杂问题,可以当作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课后完成,但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解决,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发挥。
数学的应用不仅包括人们常讲的用数学的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包括用数学的方法,用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观念,用数学的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
数学课堂是展示活力和魅力的神圣殿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
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