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
(一)基本病变
1.异位内膜类似正常内膜,可随卵巢周期而发生增 生和分泌期变化,但多数仅发生增生期变化 2.异位内膜有周期性出血,周围组织纤维化及粘连 形成,以致在病灶处形成紫褐色斑点或小泡,并 可发展为紫兰色结节或包块 3.镜检可见宫内膜上皮、腺体及间质。有时临床症 状愈典型,组织病理特征愈少。有的仅能在病灶 发现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 细胞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典型病例依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
诊断 2. B超检查、CA125值测定及抗子宫内膜抗体 测定 3. 腹腔镜检查、活检或剖腹探查 4. 本病应与慢性盆腔炎、盆腔恶性肿瘤鉴别
治疗
(一) 非手术治疗法 1. 观察随访: 适应症:病变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 原理:妊娠分娩可使病情好转,绝经后 病灶逐渐消失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症状 1. 约30%患者无任何症状 2. 可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3. 逐年加剧的进行性痛经 (二)体征 子宫均匀增大或有局限结节,质硬而有压痛 (三)诊断 30岁以上经产妇,有上述症状及体征者;B超检 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 消炎痛或萘普生对症治疗 2. 子宫切除
THE END
病理
(二) 卵巢病变
(1)占内异位的80%,双侧卵巢波及者占50% (2)早期:表面紫褐色斑点或小泡 (3)病变发展——巧克力囊肿 (4)与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紧密粘连
病理
(三) 宫骶韧带、直肠陷凹、子宫后壁下段 发生上述基本病变 形成颗粒状散在结节 粘连 陷凹变浅或消失 直肠阴道隔内形成包块
病理
(5)GnRH-a Leuprorelin(亮丙瑞林) ⒊75mg 皮下 注射,每4周一次 Goserelin(戈舍瑞林) 3.6mg 皮下注射,每4周一次 Nafarelin(那法瑞林) 200μg 喷鼻 B.i.d Buserelin(布舍瑞林) 500μg 皮下注射,3/日,连用7天 Triptorelin(曲普瑞林)0.1mg H Q.d
治疗
(二)手术治疗 1.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适应证:年轻,有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者
方法: 腹腔镜—病灶切术或激光烧灼、粘连分离 剖腹手术—分离广泛粘连、切除巨大巧克力囊 肿
治疗
2. 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 适应证:45岁以下重症患者,无生育要求 方法: 盆腔病灶、全子宫及附件切除,保 留一侧卵巢
(四) 腹膜病变 红色病变—活动病变:红色火焰状灶、腺 样息肉灶、紫色点状灶 黑色病变—进展活动性病变或典型病变,黑 色皱缩斑块状色素沉着及陈旧性出血 白色病灶—非活动性病变
临床表现
(一)症状
(约20%无症状) 1. 痛经: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晚期可 有长期下腹痛,经期加剧 2. 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 长;因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足或合并肌 瘤等所至
慢性盆腔疼痛者20-90%与内异相关
痛经者40-60%与内异相关
发生部位最多见为卵巢(80%),其他部位为宫骶韧
带,子宫后壁下部,子宫直肠陷窝部腹膜、直肠阴 道隔等 本病为激素依赖性疾病,与遗传有关(多基因)
发病机制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经血逆流;手术所致 内膜播散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体腔上皮→经血、慢 性炎症、卵巢激素→激活 3.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在盆腔淋巴管、淋 巴结及静脉中发现内膜组织 4.免疫学说:免疫力异常
2. 性激素治疗 目的是抑制排卵,抗E或影响内膜的局部代谢 (1)口服避孕药 18甲基炔诺酮0.3mg/日+炔雌醇0.03mg/日,或用复 方18甲基炔诺酮,连用6—12个月,适用于轻度内异 症患者 (2)高效孕激素 甲孕酮20—30mg/日,连用6个月 已酸孕酮250mg IM.每二周一次,连用6个月 若出现突破性出血,每日加已烯雌酚0.25—0.5 mg
临床表现
(一)症状
3. 不孕:达40%以上,原因有 (1)盆腔粘连 (2)黄体功能不足 (3)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 (4)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
(一) 症状
4. 性交痛 5. 其他:腹痛、腹泻、便秘或便血、尿路刺 激,其他部位病灶周期性疼痛
临床表现
(二) 体征:可能出现以下体征 1. 子宫后倾固定 2. 子宫一侧或双侧不活动囊性偏实包块,轻 度压痛 3. 直肠子宫陷凹或宫骶韧带、子宫下段后壁 触痛性结节 4. 阴道后穹窿扪到结节、包块或看到紫兰色 斑点
(3) 丹那唑(danazol)0.4—0.8mg/日×6月 (4)18甲基三烯炔诺酮 Gestrinone 内美通 Nemestra 或孕三烯酮 2.5mg每周二次×6月 (5)雄激素:甲睾5—10 mg qd.×3—6月 (6)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 10mg/d,连用3月 (7)三苯氧胺(他莫昔芬) 10 mg Bid×6月
治疗
3. 根治性手术 适应证:45岁以上重症患者 方法: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病灶切除
子宫腺肌症 Adenomyosis
病因
1. 多次妊娠、分娩、宫壁创伤→内膜侵入肌层
2. 高雌激素刺激: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
病理
1. 弥漫生长型:
子宫均匀增大,<12周孕,剖面见粗厚的肌纤维 带和微囊腔,腔中可见陈旧血液 2. 局限生长型: 类似壁间肌瘤而无假包膜存在, 称子宫腺肌瘤(adenomyoma) 3. 镜检见肌层内岛状分布的内膜腺体与间质,对 孕激素不敏感,常处于增生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定义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
腔被覆粘膜以外的部位并引起症状时,称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肌层内者称子宫腺肌 症(adenomyosis)
概述
本病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30 — 40岁居多
生育年龄妇女3%-10%患病
不孕症中25-35%存在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