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12-07T09:40:27.8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王淑芳[导读] 通过对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王淑芳(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医院15023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262-01 【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方法急救护理、尿道损伤护理、后腹膜血肿及内脏损伤护理、骨盆吊带及下肢牵引护理。
结果 60例患者,治愈48例,好转9例,未愈3例。
结论通过对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关键词】骨盆骨折临床护理
骨盆骨折是骨科严重多发性创伤中的一个常见疾病,由强烈的直接外力或挤压所致,如车辗压伤、房屋倒塌压伤等,多见于青壮年。
常并发休克、多发伤、多发性骨折、腹膜后血肿、泌尿系统伤和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
作为一个骨科护理工作者应具备娴熟的应急抢救能力,敏捷的疾病观察力,熟练的护理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
1 临床资料
2006年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5岁。
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40例,并发膀胱破裂5例,并发尿道损伤8例,并发其他复合伤7例。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①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加压输血、输液,必要时静脉切开,确保有效的静脉通路。
②多数骨盆骨折的患者是失血性休克,因此,必须有效的止血,及时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防止血管的进一步损伤,以减轻疼痛。
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改善缺氧。
每15分钟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留置导尿,详细记录,及时汇报医生。
给予低流量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2.2 合并尿道损伤护理①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脱落。
导尿管及尿袋应置于低体位,引流管及尿袋每日更换1次,防止感染,尿管每周更换1次。
②保持引流通畅,每日进行膀胱冲洗1次,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冲洗液,防止血块及分泌物堵塞尿管。
③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排尿。
④每日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洗尿道口2次,用温水擦洗会阴部,防止感染。
2.3 后腹膜血肿及内脏损伤护理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同时,还必须观察腹部情况,注意腹肌紧张度[1],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随时和医生联系。
2.4 骨盆吊带及下肢牵引的护理骨盆牵引必须持续3周以上,同时防止并发症发生。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护骨隆突处,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合理使用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
吊带宽度要适宜,必须双侧同时牵引,防止骨盆倾斜,肢体内收畸形。
3 结果
3.1 疗效评价治愈:骨折愈合,骶髂脱位复位,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骨折刈位满意、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大部恢复。
未愈:骨折对位不满意、骶髂脱位未复位,仍有疼痛、活动受限.或畸形愈合影响功能。
3.2 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9例,未愈3例。
4 体会
临床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骨盆骨折的患者都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受伤,起病急,患者存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迫切想了解病情,担心自己会致残,冈此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病程的规律,解除思想负担,取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患者从思想上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5 出院指导
合理安排饮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促进骨折愈合。
制定出合理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骨盆骨折扶拐是下床活动的必要条件,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也很重要,拐杖的高度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患者双手扶拐,与肩同宽,拐杖软垫距离腋窝2-3cm,扶拐的力应在双手而不应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过程,因此出院前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双拐。
出院,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等定期复查。
在1年内不能负重劳动及运动,如赛跑、踢球等剧烈运动。
尿道损伤的患者,由于断裂处瘢痕形成,易引起尿道狭窄,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尿道扩张。
参考文献
[1]张燕,张海峰.骨盆骨折合并伤的护理体会。
职业与健康,2006,22(6):416.
[2]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周志道.重度骨盆骨折的现代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8):453-455.
[4]张青,王莉.骨盆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 089-1 090.
[5]刘志容,莫丽君.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40-41.
[6]李爱夏,李爱英,项娟萍.循证护理在骨盆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03-704.
[7]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