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第一章骨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骨盆骨折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多半有合并症和多发伤。

二、病因
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意外摔倒或高处坠落等。

年轻人骨盆骨折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引起。

老年人骨盆骨折最常见原因是摔倒。

三、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1、血压下降或休克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骨盆反常活动、会阴部瘀斑,肢体不对称
3、骨盆分离试验和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4、可合并腹膜后血肿和腹内器官损伤
(二)并发症
1、腹膜后血肿
2、腹腔内脏损伤
3、膀胱或后尿道损伤
4、直肠损伤
5、神经损伤
四、主要辅助检查
X线和CT检查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骨盆骨折及其类型。

五、诊断步骤
(1)监测血压
(2)建立输血补液途径
(3)及早完成X线及CT检查,
(4)检查有无其他合并损伤
(5)有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者可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六、治疗原则
首先处理休克和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再处理骨折。

1.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骨盆边缘骨折、骶尾骨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卧硬板床休息3-4周,以保持骨盆的稳定。

(2)复位与固定:不稳定性骨折可用骨盆兜悬吊牵引、髋人字石膏、骨牵引
等方法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

2.手术治疗
(1)骨外固定架固定术:适用于骨盆环双处骨折病人。

(2)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骨盆环两处以上骨折病人,以保持骨盆稳定。

七常用护理诊断
1.组织灌溉不足与骨盆损伤、出血等有关。

2.排尿和排便形态异常与膀胱、尿道、腹内脏器或直肠损伤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盆骨折和活动障碍有关。

4.躯体活动障碍与骨盆骨折有关。

八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使病人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

2骨盆兜悬吊牵引适用于骨盆环一处骨折者。

3严重骨盆骨折时,应协助医师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建立静脉通路,抗休克,治疗内脏出血等,其次才是骨折本身。

4平卧硬板床休息, 不稳定型骨折尽量避免搬运, 搬运患者时臀部应充分支托,为防止压疮可使病人平卧,将手伸至病人骶尾部给予按摩。

5术前1天备皮,备皮时防止损伤皮肤。

6遵医嘱做药敏试验
7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

(二)术后护理
1手术当日需绝对卧床休息, 严禁半坐卧位, 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及感觉情况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半小时记录一次。

3观察有无血尿、无尿、急性腹膜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做好皮肤护理,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保持轴线翻身。

5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详细记录。

6尿道损伤不全或完全断裂,留置尿管2周以上,每日行会阴消毒,更换尿袋,防止尿路感染。

妥善固定,待病情稳定后做进一步处理。

7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九健康教育
(一)休息与活动:
1.体位:协助病人更换体位,骨折愈合后方可向患侧卧位。

2.协助和指导病人合理活动:保守治疗的骨盆骨折
(1)卧床休息。

早期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下肢肌肉收缩以及足踝运动。

(2)伤后1周后半卧位及坐位练习,并作髋关节的伸展运动。

(3)伤后2~3周,如全身情况尚好,可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渐加大活动量。

(4)伤后3~4周,不限制活动,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

(二)饮食指导:
鼓励病人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以利大便通畅。

(三)用药指导:同骨折的一般用药原则
(四)心理指导:耐心讲解有关医学知识,使病人正确的理解疾病发展,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治疗态度,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康复指导: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 范围由小到大, 由单关节到多关节, 由床上活动到床下运动, 循序渐进, 逐步适应.
1.手术当日需绝对卧床休息,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足趾活动和踝关节的背伸、拓屈活动
2.术后第二天起进行肌力训练, 双上肢的功能锻炼、踝关节屈伸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3术后1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 持续被动活动( CPM )。

通过持续而被动的牵引, 可活动髋、膝关节周围组织, 防止肌肉纤维组织挛缩, 可缓解骨盆骨折术后的疼
痛, 减轻组织水肿, 恢复关节弹性。

CPM 作用时间长, 运动缓慢而稳定可控, 安全舒适。

3.术后2周可由卧位改为坐位, 逐步下地, 可根据疼痛的感觉控制用力程度。

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

开始可扶拐行走, 逐渐由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约12周)。

(六)复诊须知:定期复查。

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 李东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