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的酶与微生物
1960年之后,Katzir-Katchalski学派对酶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化酶的理化 性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
1969年千烟一郎也成功地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应用于DL-氨基酸的光学 拆分过程,使其反应实现了连续化
1973年千烟一郎研制成了大肠杆菌(E.coli)的固定化细胞,即所谓固定 化微生物,并将其用于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过程。
一、固定化的酶与固定化微生物的概念
酶: 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 物大分子(蛋白质),通常称作生物催化剂
固定化酶(inmobilized enzyme) 是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把纯化的酶
固定于一定的空间内,使其成为既保持了本 身的特性,又能在连续反应之后可以回收和 重复使用的一种制品
优 点: 酶与载体结合很牢固,使用周期长(该法目前应用较为普遍)。
缺 点: 操作较复杂、条件较剧烈、酶活力丧失较多。
根据偶联反应方式类型的不同,可将共价结合法分为:
共价结合法
重氮法 多肽法 烷化法
叠氮法 卤化氰法
缩合剂法 载体交联法
载体共价交联法
“酶网’’载体法
●重氮法
制备原理: 先将载体(带氨基的芳香族化合物R-Y-NH2)用稀盐酸和亚
酶的活性中心(催化部分)和空间结构(结合部 分)的维持是其具有催化活力的必需条件。因此, 在制备固定化酶时,要尽可能避免采用剧烈的 条件(过高的温度和盐浓度、强酸和强碱,以 及各种有机溶剂等)处理。不然,酶的催化作 用会降低,甚至丧失,或者改变酶对底物的专 一性
(二)酶的固定化方法
固定化酶制备方法,根据制备原理分类:
缺 点:酶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二者之间易于分离。
(2)离子结合法
制备原理: 将酶以离子结合的方式固定到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非水溶性载 体上制成的固定化酶 。
载体类型: 常为带各种离子基团的硅胶、纤维素、交联葡聚糖和树脂等物质 。
优 点: 操作较简便、条件较温和、酶活力不易丧失。 缺 点: 酶与载体的结合力不高,且易受缓冲液类型和pH值高低的影响。
固定化微生物
是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把纯,又能在连续反应之后可以回 收和重复使用的一种制品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 :有些酶虽然不溶于水,但是仍存在催化活 性现象
1953年Grubhofer和Schleith真正开始固定化酶的研究
制备固定化酶的模式图:
1.载体结合法 (1)物理吸附法
制备原理:是将酶蛋白吸附到水不溶性的惰性载体(它是以共价或非共价 键结合其他物质的一种基质)上制成固定化酶的过程。
载体类型:常为疏松多孔的吸附材料;如:多孔玻璃、活性炭、酸性白土、 羟基磷灰石、磷酸钙凝胶以及淀粉等物质。
优 点:酶活力不易丧失,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
常用载体:
氯乙酰纤维素、溴乙酰纤维素、碘乙酰纤维素、聚乙二 醇碘乙酰纤维素和二氯-S-三嗪基纤维素等。其中二氯-S三嗪基纤维素是带正电荷的,它对中性或碱性的酶蛋白、 或作用于带负电荷底物的酶蛋白进行固定化较为有利, 用其制备的固定化酶活力较高。
●缩合剂法
制备方法: 将酶(含-COOH和-NH2)与含-NH2和-COOH 的载体(R- NH2 或 R- COOH )在缩合剂碳化 二亚胺(R1-N=C=N-R2)或伍德沃德试剂K(N乙基-5-苯异口恶唑-3′-磺酸)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 制成固定化酶
R Y NH2 NaNO2 HCl R Y N2 R Y N N Epro
弱酸性环境
●多肽法
利用肽的合成原理,使酶蛋白和载体之间以肽键连 接而制成固定化酶的过程。它又分叠氮法和卤化氰法 等
◆叠 氮 法 先用羧甲基纤维素甲酯与水合肼作用形成酰肼,然后再
与亚硝酸反应得到叠氮化合物,再在低温条件下,该化 合物和酶的游离-NH2、-OH和-SH反应形成肽键,即偶联 成固定化酶
固定化微生物的特点:
固定化微生物虽然仅较适用于催化小分子物质 的转化,并伴随发生分解生成物等副反应,但它工 序简单、稳定性好、酶活力丧失少、成本低廉,以 及利用其固有的多酶系统可对有机体的代谢途径进 行研究
本章将就固定化的酶与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其 制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讨论
三、固定化酶的制备
(一)酶固定化的前提条件
◆卤化氰法 此法与第七章“亲和层析”中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原理相似。
先用卤化氰(常用的是溴化氰CNBr)活化纤维素、交联葡聚 糖和琼脂糖等多糖类载体,然后在偏碱性环境条件下,使 载体(基质)与酶(配体)进行偶联,即可制成固定化酶
●烷基化法
制备原理: 利用蛋白质N末端游离-NH2、Tyr 的Ph –OH 、Cys的–OH等与 含卤族功能团的非水溶性载体发生烷基化反应(由酶蛋白取 代卤族功能团)制成固定化酶
硝酸钠(相当于亚硝酸)处理生成重氮盐化合物,然后与酶 蛋白的酚基、咪唑基发生偶联反应(游离氨基也能发生十分缓 慢的反应),制成固定化酶(形成偶氮化合物)
常用载体: 有对氨苄基纤维素、聚氨基聚苯乙烯、3-对-氨苯氧基-2-羟丙
酰纤维素、氨基酸共聚物、交联葡聚糖-氨茴香酸酯等
加入酶蛋白,低温(0~5℃)
●载体交联法
这种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有的地方把它归到交联法。 因为它们都是通过一个中间工具“交联剂”(如戊二醛 等)将酶固定化的。载体交联法是在酶与载体之间进行 交联,使酶固定化;而交联法是在酶分子与酶分子之间 进行交联,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
2、交联法
交联法是酶分子之间在双功能基团交联剂作用下, 相互交联呈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过程。最常用的交 联剂是戊二醛,它和酶蛋白中的游离氨基形成希夫 氏(Schiff)碱,从而使酶分子之间相互交联成固定化 酶。
应用这种固定化酶反应时,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和底 物浓度发生变化,往往可引起酶的脱落。 。
(3)共价结合法
制备原理:是将酶的非必需基团(α-氨基,ε-氨基,α、β、γ-羧基,羟基, 咪唑基等)通过共价键或整合剂偶联于固相载体上而制成固定 化酶。
载体类型: 有硅胶、纤维素、琼脂糖和交联葡聚糖,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 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