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


钱钟书《管锥编》自《永乐大典》中录出其论韵 的一大段文字:“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 韵”“有余意之谓韵”“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 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 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 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 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 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 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 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 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 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1、“不能不为之为工”

他在《南行前集序》中说:“夫昔之为文 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 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 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 已而作者。”
附录: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故曰‘风行水 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 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 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风之文 也,非水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 不能不为文也。”
2、“有为而作”

他在《凫绎先生诗集序》中说:“先生之 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 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 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 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3、“了然于心”与“了然于手”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 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为什么“诗穷而后工”?

欧阳修的解释是:《薛简肃公文集序》中说: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 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 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 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 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 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 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刘பைடு நூலகம் 柳:指刘禹锡、柳宗元;姚、宋:指姚崇、宋璟。 唐武则天、玄宗时的宰相。)
2、“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 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 今,唯造平淡难。”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其顺物玩情为之诗, 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依韵和晏相公》“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 淡。”

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是个文艺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 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宋代诗坛有“苏黄” 之称;词是“豪放派”的开山之祖;文居“唐宋 八大家”之一;书法列宋代四大家之首(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与同时期的文同一 起被称为“文湖州派”。《宋史· 苏轼传》“嘉祐二 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 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 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 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 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 信服。”苏轼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
三 艺术风格论 1、多种风格并重

《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 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 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 亦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 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 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
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 用

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诗“兴 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 于《楚辞》”,但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云:“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 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在《答 洪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 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可也。”
附录: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十四:“欧阳公云 ‘非诗能穷人,穷者而后工。’愚谓:穷者,兼 贫穷而无显誉者言也。富贵之人,经营应接,无 晷刻之暇,其于诗不能工,人皆知之;至若富贵 者篇章始成,谄谀之人交口称誉,有显誉者一言 偶出,信耳之人同声应合,苟非虚己受益,鲜不 为其说惑,此人未易知也。惟贫贱无显誉之人, 人得指其瑕疵,造诣未成,则图心横虑,日就月 将,无虚声而有实得,是以穷者多工耳。此予身 试而实验者。”
附录一: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说:“他的所谓‘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 词,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取古人之 意,加以形容。”
附录二:
皎然《诗式》云: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 意,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 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 从其漏网。 金代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 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 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二、范温《潜溪诗眼》

范温,字元实,是秦观的女婿,其诗学观 属江西诗派,以论诗法为主。
1、诗眼
所谓“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 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如孟浩然诗“微 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工在淡、滴字” 此即诗眼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云:“盛唐句 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 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 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 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
3、“形”与“神”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4、“无法之法”

他在《诗颂》中说:“冲口出常言,法度 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诗 歌的妙处正是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 法度的束缚,这就是“无法之法”(《跋 王荆公书》)他在《自评文》中说:“吾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 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 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2、“道胜则文不难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圣人之文,虽不可及, 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不能 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 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3、“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梅圣俞语余曰:‘诗家 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 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矣。’” 这和刘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思想是一致的。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 进一步认识。

2、论诗贵识

“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 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文章 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 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3、论诗贵悟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千差 万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 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4、论韵

一、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是时,天下学者,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 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嘉佑 (宋仁宗年号)二年,知贡举,时士子好 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为是者 皆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1、“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 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 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 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 奇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 者而后工也。”
二、读书精博,然后可以为诗。

《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 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 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他 在《论作诗文》中说:“词意高胜,要从 学问中来尔。”
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 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 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惠 洪《冷斋夜话》引黄庭坚语:“诗意无穷 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 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 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谓之夺胎法。”

一、惠洪的《冷斋夜话》

多记北宋元祐间诸大家的诗作及逸事,尤 以苏、黄为多,其思想比较接近苏轼的文 学思想。论艺术想象云:“诗者,妙观逸 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于绳墨哉!”;论艺 术眼光云:“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择 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 国维《人间词话》曾引此句,认为“一切 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论动静关系云: “荆公曰:前辈诗云‘风定花犹落’静中 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 1、“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 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 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了群 动”即是诗人对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纳万境”即是诗人 可以把现实世界里的种种奇观异景统统摄 取到自己的脑海中,供艺术构思时选择、 综合之用,作为创造审美意象的素材。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论和 梅尧臣的“平淡”论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石介一直到欧阳 修的诗文革新,主要是反对模仿五代的 “时文”和稍后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 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的西昆体诗文的。
附录:
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 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如唐宋时用以称 律赋,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真宗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大臣 奉命编书,后题名为《册府元龟》,在这 期间他们的唱和诗编集成书。典籍中关于 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喻帝王藏书之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