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因管理不当的损害问题探讨

无因管理不当的损害问题探讨

无因管理不当损害的赔偿责任的探讨法硕26班姜雅群2010012615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

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浅显的初步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一、无因管理(一)、无因管理的含义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

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

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

(二)无因管理的成立条件无因管理从正面价值看,体现社会互助的道德理念,但从负面价值看,则系对他人事务的干预,但是从中性的社会连带立场看,对他人事务的适当千预则是必要的。

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

客观要件:管理他人事务,无法律上的义务。

主观要件:无因管理的构成在主观上须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

二、不当无因管理(一)不当的无因管理含义不当的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律上义务而管理他人事务,其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又无客观适法事由的无因管理。

(二)不当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不当无因管理的成立须具备以下两个构成要件:其一,无法定或约定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也就是说,不当无因管理首先必须成立无因管理;其二,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

(三)无因管理不当的判定无因管理中不当损害的起因,在实践中除了管理人的疏忽大意外,还表现为管理人不当的管理方法。

评判方法是否妥当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管理人的付出与本人利益的比例关系。

笔者认为除非存在生命、公共安全等人身性的和不可预期的威胁,如管理事务为救火、救死扶伤等情况,管理人所主张的损害赔偿不能超出本人在管理事务中可预期的物质利益。

一般情况下管理人的损害赔偿请求必须与本人的利益存在适当的比例,这个比值原则上不能大于1,超过部分,即为不当。

三、无因管理不当损害的赔偿责任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范围比较广泛,无因管理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内容不仅包括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受的损害,也包括管理人不当的管理行为对本人造成的损害。

这两种损害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应该予以支持。

此外,当事人的损害还包括因为第三人或意外事件而造成的损害。

本文主要探讨管理人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的赔偿。

(一)不当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向本人承担责任的性质要弄清楚不当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向本人承担何种责任,要具体分析不当无因管理的具体情形。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管理行为利于本人,但违反本人意思的无因管理对这一类型还可以作进一步分析:第一、管理行为利于本人,虽违背本人的意思,但管理事务为本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或抚养义务。

例如:甲建筑公司建房而挖地基拒不设置必要警告或安全设施,乙代为设置。

设置必要警告或安全设施是甲的法定义务,甲却不履行,如有行人经过则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甲必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可见乙代为设置的管理行为是利于甲的,避免一了甲承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通过《民法通则》第93条的表述,能确信这种情形下,无因管理之债也是当然成立的。

第二、管理行为利于本人,虽违背本人的意思,但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道义。

例如:甲跳水自杀,乙跳入河中将其救起,但自己的手表丢失于水中。

这类型也与前一类一样,无因管理之债成立,以本例来说,乙应当支付甲为救自己而导致手表丢失的损失费用。

第三、管理行为利于本人,但违背本人意思,又不属前面所列的本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或抚养义务,或管理行为符合社会道义的其他情形。

这一类型是否产生无因管理之债,在理论上有重大分歧。

我国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对这一类情形又作了分类分析:“(l)本人主张享有无因管理之利益应偿还管理人所支出之债务(即无因管理之债)。

例如,甲违背乙之意思,出卖乙的古董,得价金1万元,但支出费用500元。

如甲主张享受无因管理之利益1万价金时,应清偿乙所支出的费用500元。

(2)本人不主张享受无因管理之利益时,对管理人,自无须偿还其所支出之费用,清偿其所负担之债务,或赔偿其所受之损失(即不产生无因管理之债),惟若本人因管理事务受有利益时,则应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负返还责任。

例如,甲之屋顶漏雨,因甲喜听风雨声而不愿修理,乙明知其意思而违反之,擅自购买材料为之修缮,不慎跌下摔伤,当甲不主张享受无因管理,虽应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返还其因修缮屋顶所获之利益,但对乙跌倒所受之损害,则不必负损害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当本人为无因管理的受益人时,管理人享有的无因管理之债权是统一的,不以是否符合本人的意思为要件,因此,我国大陆地区法律适用无须象王泽鉴先生那样做出分类。

其实,象他那样的分类,还可能产生本人利用法律,损害管理人利益的后果。

如他所举的这个例子,如果本人甲主张享受无因管理之利益,那么甲不仅要支付管理人乙购买材料,及进行修缮所开销的费用,还要赔偿管理人乙为此所受的损害。

这笔费用肯定比依不当得利负返还责任所支出的费用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下,有谁会主张无因管理之利益呢?因此,只要本人获益的情况,不管是否违背本人的意思,无因管理之债都应成立,即无因管理产生无因管理之债的法律后果。

2.不利于本人,不违反本人意思的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要件有管理人为他人管理的意思之要件。

但是,我们不能以管理人是否有利于本人来推断管理人是否具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即不能认为管理的后果不利于本人时,就说明管理人没有为本人管理意思。

事实上,管理人由于过失或不可抗力造成不利于本人后果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例如,天下大雨时,甲将未在家的邻居晾晒的衣服收进家中炉火旁烧干,但不慎将衣服烧坏。

这种情形,也是构成无因管理的,但由于没有使本人获益,故依我国法律不能产生无因管理之债。

那么,管理人是否应当对不利于本人的管理行为承担责任呢?以及责任限度应该怎样确定?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属立法的一大疏漏。

根据对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的分析和参考,笔者认为如果管理行为不利于本人,也不违背本人的意愿,构成无因管理,但不产生无因管理之效力。

当管理行为所造成本人的损失不是由管理人恶意或重大过失引起的情况下,管理人应当免除或减轻损害赔偿责任;当管理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管理人损失时,应承担侵权之责任,管理人负完全赔偿责任。

3.管理行为不利于本人,也违背本人的意思的无因管理首先应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违背本人的意思不包括管理人代本人履行法定义务或抚养义务,及虽违背本人意思但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或道义的情况。

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也不能以管理后果不利于本人,又违背本人的意思,即肯定管理人没有为本人谋利益的意思。

正如前文所论及的管理人的主观意思不能以客观效果评论。

例如,甲违反乙的意思,擅以乙的古董拿去出买,在路上时,非乙的原因,而为第三人将之摔坏。

这种情况下,管理人不享受无因管理之债权是肯定的,而他的责任承担的原则又是怎样的呢?我国民法中也未规定。

本人认为管理人在违背本人意思的情况下,即使无过错造成本人的损失的,也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本人并且认为这种情形下,管理人的责任采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综上所述,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违反其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者,虽仍成立无因管理,但因其不具有阻却违法的效力,故管理人因故意或过失而侵害本人的权利的,应按侵权行为的规定,负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不当无因管理仍然属无因管理,而非侵权行为之债,不过参考适用侵权行为的有关规定。

它和侵权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条件之下,本人可以适用无因管理的原则而有选择权,可以主张承受管理人管理所得的利益,也可以主张管理人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而要求管理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向本人承担的责任的范围对于不当无因管理应向本人承担的责任的范围,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强调主客观结合的,认为,对无因管理给本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作具体分析。

首光,从客观上看,管理人的行为给本人带来的受益(包括避免的损失)超过管理人过失造成的损失,那么管理行为应视作本人得到利益的行为,不应再追究管理人的责任。

相反,如果管理人的行为使本人受益小,以至于不足抵销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则应由管理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次,从主观上讲,如果财产损失是由管理人漫不经心或不负责任造成的,是显而易见或重大过失引起的,则应负一定责任。

总之,管理人的责任,应主客观条件相结合,依损失的大小和过失程度而定。

有强调加重责任,认为只要管理人主观有过错,就应承担责任:管理人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之意思而为事务之管理者,对于因其管理所生之损害,虽无过失,亦应负赔偿责任。

对不适法无因管理人责任加重的规定,应注意两点:其一,当管理事务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时,不问管理事务是否符合本人的利益,只要造成了本人损害,管理人即应负赔偿责任。

其二,只有管理人对于违反本人意思而为管理事务之承担时具有故意或过失,才对因其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危险性负责,承担无过失责任。

例如管理人故意违背本人的意思,擅自将本人的名贵花瓶拿往市场上拍卖而在路上被他人毁坏时,即使管理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失,仍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当然,在管理人为免除本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上的急迫危险而为事务之管理时,对于因其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损害,除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外,不负赔偿责任。

应该说,坚持加重责任的方法更加全面,也更加科学。

四、立法完善的建议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服务,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这一法条确定了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

但这条规定是很简陋的,对不当无因管理完全没有涉及。

借鉴国外法治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完善无因管理立法尤其是针对不当无因管理的立法显得很有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大背景,更加有必要。

综上所述,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总则中可以专设一条做如下规定:管理人因过失造成本人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但若管理人为避免本人身体、名誉或财产的急迫危害而管理其事务时,除非有恶意或重大过失,不负赔偿责任。

五、参考文献:1.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2.杨振山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3.寇志新主编:《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4.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 年;5.魏振瀛主编:《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6.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7.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8.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 年;9.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