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
法定义务既可以来源于民法的规定, 例如: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管理失踪人的财 产; 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共同侵权连带债务人的一人承担清偿全部债 务的义务。 法定义务也可以来自于公法的规定: 例如:警察的救助行为;消防员的救火行为。
(2)管理人履行约定的义务,不构成无因 管理。 例如:管理人的管理行为如果系履行委托合 同、遗赠扶养协议、雇佣合同的,则不成立 无因管理。
管理人对其具有管理意思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例如:拾得遗失物后,如果拾得人及时通知 失主或者发布招领公告,则拾得人为遗失物 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认定为无因管理; 反之,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则不可能构成 无因管理。
在理解“具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时,应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①管理人误将他人事务作为自己事 务,为自己利益予以管理,因为缺少管理意 思,不能成立无因管理,符合不当得利构成 要件的,“可以”成立不当得利。
管理人的义务 (1)适当管理的义务。
适当管理的义务,指管理人应依本人明示或 者可得推知的意思,以利于本人的方法,以 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标准,实施管理行为
①不违反本人明示的意思。如果本人曾就事 务的管理作出过明确的表示,只要管理人知 悉该意思,管理人应依据本人的明示进行管 理。 ②不违反本人可得推知的意思 。 凡对事务的管理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符合本人 的真正利益,即属不违反可本人推知的意思 ③负担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2、不适当无因管理的法律后果 管理人违反适当管理义务,导致管理的承 担不利于本人、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 思时,则构成不适当管理。
发生不适当无因管理,应依下列规则确定本 人与不当管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本人有权向管理人主张无因管理的利 益。 (2)本人不向管理人主张无因管理的利益 的。
因此,管理人负有管理的义务,而误以为没 有义务,不成立无因管理;管理人无义务, 却误信有义务,不妨碍无因管理的成立。
三、无因管理的内容 1.管理人的权利与义务 管理人的权利 (1)支出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 (2)清偿负担债务请求权: 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对第三人负担之债务,得请求 本人代为清偿; 本人拒绝的管理人可对第三人自行偿付,尔后再向 本人追偿。 (3)损害赔偿请求权:
④误将自己事务当成他人事务管理,即使目 的是为了他人谋利益,也当然不可能成立无 因管理。
(3)“管理”他人事务。 所谓“管理”,指对事务进行处理,实现事务 内容的行为。 ①管理行为既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
管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时,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 能力。 管理人实施事实行为的,不需要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只要有管理能力即可。因此,10岁的少年救经本人授权不得办理的事项。 如放弃继承权;公司股东出席股东会并行使 表决权。
⑤单纯的不作为。
(2)必须是“他人”的事务。 “他人”事务包括两类: ①客观的他人事务。 客观的他人事务,指事务在性质上与他人具 有当然的结合关系,事务的内容属于他人利 益的范畴。 如他人房屋失火,管理人实施救火行为;他 人房屋行将倒塌,管理人出钱请人修缮。
②管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时,既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 之,也可以以本人的名义为之。
管理人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时,构成无权代 理,但无权代理“并不妨碍”无因管理的成立。 例如:甲有一房屋,有意出租,后因甲生病住院而 无法处理,乙得知其情事,为了甲的利益,以甲的 名义出租于丙,并为此支付缔约费用300元。 乙的行为虽属无权代理,但不妨碍乙、甲之间成立 无因管理关系。
例如:甲的一头羊走失混入乙的羊群,乙以 为是自家的羊而加以喂养,半年后甲得知后 请求乙返还。则甲、乙之间不成立无因管理, 但可以成立不当得利之债。
②明知是他人事务,为自己利益管理时,也 因为缺乏管理意思而不能成立无因管理, “也不能”成立不当得利之债 。 例如:甲饲养的一只猫走失乙家,乙明知该 猫是甲的心肝宝贝,仍然决定自己收养该猫。 半年后,甲得知猫的下落,请求乙返还,则 甲、乙之间不成立无因管理之债。乙的行为 属于侵占遗失物,对于其支付的饲养费,不 得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属于不当得利排除)
实施下列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
①违法事项。如替他人打架并因此受伤;替他人看 管、隐匿脏物并支出保管费用。 ②不能发生债的关系的纯粹道德上、宗教上的行为 或者公益行为。如养子女对生父母的照料;如佛教 教徒自愿为佛庙添加香火之行为;如青年志愿者为 孤老院打扫卫生的行为‘ ③依法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的事项。如登记结婚。
2.具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
“为他人利益”的意思,又称管理意思,是 指管理人知道他所管理的是他人事务,并欲 使管理事务所生利益归于本人,即通过自己 的管理行为增加本人利益或者避免本人发生 损失的主观意思。
如何判断管理人具有管理意思?
一般认为,如果管理的事务在性质上属于“客观的 他人事务”,可以直接认定管理人具有管理的意思; 而如果管理的事务在性质上属于“主观的他人事 务”,则不能直接认定管理人具有管理的意思,而 应依据管理人、本人的地位、彼此关系、管理人为 管理后的行为(如是否及时通知本人,是否及时交 出管理所得)及其他情形综合判断。
例如:甲有一古董花瓶,价值20万元,甲 视为第二生命,曾言与花瓶“虽非同日生, 但愿同日卒”。甲赴美国参加总统就职典礼 期间期间,将自甲钥匙交给乙保管。一日, 乙与台湾古董收藏家阿扁交谈后,想做一件 “好事”,将该花瓶以60万元的价格出售 给不知情的阿扁,并于事前请阿扁在“全聚 德”坐坐,花费1200元,在“听雨阁”点 茶用去400元,来往车费150元。
对“他人”在理解上应注意: ①他人必须“特定”,如果他人不特定,不 成立无因管理。 例如:甲每天坚持清扫自家门前的小路,由 于受益人是“不特定的”,不能成立无因管 理。
②他人既可以是特定的一人;也可以是特定 的数人。
③无需管理人内心确知本人究竟为何人,管 理人即使对本人认识错误,也不妨碍就真实 的本人成立无因管理。 例如:马路上一老人突然晕倒,甲以为是好 友乙的父亲,赶紧打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并垫 付入院费3千元,事后得知老人系仇人丙的 父亲,在甲和丙(或者丙的父亲)之间仍然 成立无因管理之债。
无因管理制度旨在适当界限“禁止干预他人事务” 与“奖励互助义行”两项原则,使无法律上义务而 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权利,负有 义务。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无因管理之债的构成要件有三: 管理他人事务; 为了他人的利益; 不具有法律或者约定的义务。 以下详解此三项构成要件:
(2)管理人在具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的同 时,兼具为自己的利益而管理他人事务,仍 应就本人受益部分成立无因管理。
例如:甲的邻居乙家失火,甲救火的行为同 时出于担心自家遭受殃及的危险,仍可成立 无因管理。
(3)无因管理制度的规范目的重在管理事 务本身,管理目的是否达到,不影响无因管 理的成立。 例如:甲见乙宅失火,参与救火,在救火过 程中被烧伤多处。但由于火势凶猛,乙宅仍 然化为灰烬,甲、乙之间仍然成立无因管理 之债。
管理人通知本人后,如无急迫情势,应当听候本人 指示。
如果本人指示继续管理,视为对管理事务的承认, 在无因管理之债转化为委托合同之债。 如果本人指示停止管理,而管理人仍继续管理的, 则属于违反本人明示的管理意思,构成不适当管理, 由此给本人造成损失的,管理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
(3)报告、计算义务 ①报告义务。 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应将管理事务的进行状况报告本 人; 管理事务结束后,应报告管理的结果。 ②计算义务。 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收取的金钱、物品及其孳息应 交付本人; 以自己名义取得的权利应移转于本人。
在这一事例中,乙的管理行为违反了甲明示 的意思,构成不适当无因管理。 如果甲对60万元“动心”,可以对乙的主 张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甲主张无因管理的, 乙负有“计算的义务”,应当将60万元返 还给甲。
无因管理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
对本人债务的产生而言,无因管理属于事件; 对管理人的债权产生而言,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
无因管理发生后,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 务关系,即无因管理之债。
一般而言,擅自对他人事务的进行管理,是对他人 权利的侵犯,应属侵权行为。 但民法为鼓励互助义行,特设无因管理制度,赋予 无因管理行为违法阻却效力,并在管理人和本人成 立债权债务关系,使无因管理成为债的发生根据。
无因管理
《民法通则》第93条 《民通意见》第132条
一、无因管理概念之理解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 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管理他人事务的人,为管理人; 事务被管理的人,为本人。
为自己而管理他人事物,在民法上不承认其为无 因管理,学说上谓之“不真正(准)无因管理”。 其情形有二: (1)明知他人事务,仍作为自己事务而管理,为不 法管理。 如甲、乙为邻居,甲外出打工,乙擅自将甲屋出租 于丙而按月收租。 (2)误信他人事务为自己事务而承担,为误信管 理。 如甲、乙为邻居,甲误以为乙的单车为自己的单车 而出租。
② “主观的他人事务”。 主观的他人事务,指该事务在外表上属于中 性,依其内容或性质不当然与他人具有结合 关系,但可以管理人的意思而成为他人事务。
中性事务是否属于他人事务,需要管理人举 证证明自己具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且不违 反他人明示或者可得推知的意思。
例如:甲购买两个限量版的LV手提包,如 果甲能够证明其中一个提包是为乙购买,并 且不违背乙明示或者可得推知的意思,则属 于主观的他人事务,可以成立无因管理。反 之,如果甲不能证明购买该提包出于为乙管 理的意思,则不能成立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与侵权的竞合 无因管理成立后,管理人在管理事务的实施 环节违反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从事了 不利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意思 的行为,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本人权利者, 侵权行为仍可成立,故正当的无因管理并不 排斥侵权行为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