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
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8号令)、《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江苏省政府令第53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扶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锡政办发[2009]126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构建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现制定我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如下:
一、认定对象
我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范围为登记失业并具有本市户籍的下列对象(其中,涉及原本市农村户籍的登记失业人员,除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人员外,其他人员需同时具备在用人单位稳定就业满6个月、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条件):
1、“4045”大龄人员:指申请认定时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45周岁及以上的人员。
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指经市民政部门认定正在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
3、特困职工家庭人员:指市总工会认定的有效特困职工家庭中的其他人员。
4、残疾人员:指经市残联认定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
5、城镇家庭零就业人员:指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城镇零就业家庭中的人员。
6、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人员:指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中的人员。
7、夫妻双方均失业的人员:指申请认定时夫妻双方均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员。
8、有子女读书的单亲家庭人员:指子女在校读书并且为单亲家庭的人员。
9、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指申请认定时已连续失业满一年以上的人员。
10、被征地农民:指按《市政府批转市国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制定的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锡政发[2002]343号)和《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征用土地补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锡政发[2004]103号)精神,已纳入就业安置进行社会保险补偿或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后未能就业的被征地农民。
11、驻锡部队干部随军随调家属:指申请认定时配偶为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现役驻锡部队干部的人员。
12、离岗退养、协保人员:指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国企改革分流的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离岗退养、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
二、认定程序
(一)申报
1、离岗退养、协保人员,填写《无锡市国企分流人员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表》(附件1,以下简称“认定表”),同时携带原《离岗退养(协保)协议书》以及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地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或具备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申请认定,已领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须同时携带优惠证。
2、其余各类人员可在失业登记的同时,填写《无锡市失业人员登记表》(附件2,以下简称“登记表”),携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或具备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申请认定。
失业人员失业登记时暂不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可在符合条件后再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认定。
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时需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失业登记所需要携带的其他材料,根据人员类别具体需提供以下材料:
(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市民政部门发放的有效《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原件和复印件。
(2)特困职工家庭人员:市总工会当年核发的《无锡市特困职工优惠证》原件和复印件。
(3)残疾人员:市残联的书面证明以及《残疾人证》原件和复印件。
(4)夫妻双方均失业的人员:夫妻双方的婚姻状况证明以及配偶方身份证、失业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5)有子女读书的单亲家庭人员:单亲家庭离异、丧偶的有效证明以及子女在校读书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6)驻锡部队干部随军随调家属:市双拥办盖章确认的驻锡部队家属名单及对方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出具的证明。
(二)审核
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或具备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受理上述申请后,核实认定资料,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录入劳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并打印认定花名册,由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在4个工作日内,将认定花名册上报至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核准。
符合城镇家庭零就业人员,由本人填写《无锡市城镇“零就业家庭”情况登记表》至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进行登记,
经48小时公示无异议的,由社区(村)上报所属街道(镇)劳动保障所,街道(镇)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并将复审结果反馈到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同时向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上报备案。
符合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人员,由本人填写《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申请表》以及扶贫部门证明至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户籍地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审核,经街道(镇)或村公示1周无异议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在7个工作日上报至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并将复审结果反馈到街道(镇)劳动保障所。
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在劳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确认,并在“认定表”(或“登记表”)以及《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就业困难人员类别栏中标记。
经过审批的申报材料返回各受理机构,由其将《就业失业登记证》发给申请人。
三、动态管理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应对就业困难人员加强跟踪服务,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掌握各类人员的就业困难情况。
其中:国企改革分流的离岗退养、协保人员以及“4045”大龄人员经认定后,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其就业困难人员身份原
则上不需再次认定。
其他就业困难人员经认定后,再次失业登记时需重新认定。
四、其他事项
1、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或具备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应设立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事窗口,公开办事程序及认定条件,并指定专人负责。
2、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审核和管理,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对申报人员弄虚作假,骗取困难人员身份认定的,撤销其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对各级审核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认定就业困难人员的,将对相关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江阴市、宜兴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