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艺术欣赏

影视艺术欣赏

青红观后感结合第六代导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一)班学号 201102013006姓名陈祥时间 2013年6月《青红》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影片,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对感情问题比较敏感,因此,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红》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众多暗流的前呼后应下向前慢慢推进的,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尾的影像,我们产生了许多思考,整个故事就像结尾那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画面,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下一个方向在哪儿,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判断,《青红》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清澈如水般的画面;灰白缀红的色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小号声;无一不让观者在视听上产生不小的共鸣。

而影片中有趣的画面,值得让我们去体味的细节有很多,像李军骑着自行车带着小珍在路边看日本电影,以及二次水开了而无人去过问,还有青红的父亲和房红根在澡堂子相遇一起泡澡的场景等等……勿庸置疑,《青红》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宣泄的思绪丰富沉甸,使观者数次陷入短暂的深思中。

八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上山下农的政策,老百姓保守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所谓的“糖衣炮弹”,这些纷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在影片中对于这些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

然而,在我看完影片后脑海中却没有奏响长久的回音,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没有,这种不冷不热的感觉很难让我联想到王小帅手举戛纳评委会大奖时的情景,莫非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了?在我看来青涩的情节是影片不能进一步与观者沟通的主要原因。

青红与房红根的感情,从影片开始至终,除了那双红色高跟鞋之外几乎找不到更多的铺垫和烘托,这使得最后小根对青红的恶行变得毫无同情可言,事实那本来应该是一场能让观众不忍目睹,甚至饱含泪水的桥段。

青红是个沉默的孩子。

她一直在沉默着,她的出场是沉默的,她的离开也是沉默的,她对父亲那种专制霸道的反抗也是沉默的,甚至于她对现实的最后抵抗也是沉默的—白皙的手腕,刺眼的鲜血,干净的床单,没有割到的大动脉。

青红是个隐忍压抑的孩子。

她看着父亲把小根送给她的那双美丽的红色高跟鞋大力地抛出了窗外,而只是低着头;从那个一团乱的舞会脱身后,她坐在床边紧抓着裤子,安静地听着父亲的训斥,而后在门被大力关上前,松开了紧绷的手指。

青红很是迷茫。

她喜欢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她们的家,喜欢那里的人,她觉得这里比上海还好。

她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为什么她的父亲那么执意地想要回到上海,于是她迷茫;她不懂小珍说着“农场那女的“时脸上那种鄙夷的神色,农场的又怎么样,于是她迷茫;她不知道她和小根之间算是爱情么,于是她迷茫。

这些直到她离开她长大的家时,她也没弄明白,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迷茫,所以她沉默隐忍压抑。

于是最终悲剧发生当离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房红根的强暴,使青红心里对这里一切的留恋完全切断,她终于说:“离开”。

而在青红这一方,我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渴望看到的与父亲据理力争的场景却始终未能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倔强却无力的脾气话,当然还有那场令父亲退缩的绝食。

也许在那个年代,只有撞破墙壁才能赢取自尊。

青红的父母当年一腔热血,支援三线建设,可青春挥洒后发现现实生活很无奈,青红的父亲一直梦想着能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但随着一天天的老去,他发现希望越来越渺茫,没有办法,他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女儿青红。

这是上一代人的悲哀。

他们热爱过这里,奉献过这里,可他们到头来厌倦了这里,鄙视这里,却又没法离开这里。

知青们当年一腔热血,万种理想,如今只剩下“回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知青父母们做出各种各样无奈的行为。

青红的父亲把青红看的很严,一心希望青红好好读书考大学,回到上海去。

因此他瞧不起痴恋青红的土小伙子小根,认为他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千方百计的阻止女儿感情的发展。

青红在父亲的期望和爱情的渴望中苦苦挣扎,这就是知青下一代的悲哀,他们被贴上城里人的标签,为父母做着也许是遥不可及的回城梦,怀着对爱情的渴求,却无法自由的和身边朝夕相处的人发展爱情。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思想,决定了青红爱情破灭的宿命,青红想反抗,可她的反抗在现实中很无力。

当青红终于鼓起勇气面对樊红根时,却又无法在感情上做出选择。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樊红根把青红死死搂在怀里,按向草丛,作为爱情信物的皮鞋掉在了泥地上。

青红是一个柔弱的姑娘,她难以反抗,无论是父亲还是痴恋自己的小根。

就这样,小根被抓进了大牢。

青红的感情就这样的破灭了,青红采取了最后的反抗—割腕,同样也没有成功,而在牢里的小根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就承认自己强奸了青红。

结果是青红的家人为了让青红忘掉一切,偷偷举家搬回上海,路上却遇上严打行动的公判大会不得不停车,青红静静听着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宣判的声音:xxx,杀人罪,死刑,立即执行xxx,死刑,xxx,死刑,立即执行。

当青红听到房洪根,强奸犯时,汽车喇叭的嘈杂声掩盖了宣判的声音,青红没有听到,还是没听到的好。

之后是一声声清脆的枪响,枪枪打在青红脆弱的心上。

最后,青红家的车行走在山路上,伴随着口琴吹出的《南海娘》……哀婉和心碎的感情在那一刹那占据了我的心,让我难以入眠,深深体味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制度,特殊的思想观念,一群特殊的两代人的特殊的悲哀. 小珍对青红说:“他说我们永远不分手”。

感觉她好单纯,单纯的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有点傻傻的,但纯真总是美的。

现在这样的话貌似听不到了,只是我们理性的背后有些过于功利了。

影片末尾的几声枪响很是让人感慨。

抛开对主人公命运的暗示意义,单纯地就枪声而言,我们知道,有人死了,他们的生命消失的原因不是枪声,是法律。

我不是抨击当今的人类社会,而是法律的的确确成为了凌驾于我们人之上的东西,不论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一样。

我们的自由是以法律为基础的自由,它是有边界的,也有的人认为,有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东西我们就不是自由的,我觉得这就是因人而异了。

至少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抛开法律的束缚。

我们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和灵魂不断地升华,渐渐地去适应和接受我们原本不愿去接受的东西。

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进步,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眼光和看法的改变,我们总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尽量不去发生,懂得是时候反思自己并且改变自己,这就是《青红》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随着《青红》在戛纳获奖,以王小帅、霍建起和贾樟柯等人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

用厚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地位“第六代”导演这顶帽子具体落实到每个入选者头上可能都有大大小小的分歧,但是作为一个“家族相似”的谱系,它内在的独特文化气质还是能够把握的。

“第六代”导演大致由张元、霍建起、路学长、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等人组成,他们大多于1980 年代中期在电影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在 1990 年代初正式出场。

他们代际转换的意义在于其天然而自觉的边缘视角。

说天然,是1990年代初登场的他们生逢社会文化体制的变局,身处体制内外结合部也是不得已为之;说自觉,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第五代”的文化精英意识(“第六代”大多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并且加以“先锋”化的改造,在“第五代”的“宏大叙事”之外,寻找自己的影像话语。

“先锋”起源于边缘,在体制边缘游走的文化身份和“第五代”投下的巨大的“影响的焦虑”都迫使“第六代”以“先锋”的姿态酝酿突破。

边缘造就了“先锋”,在此,“先锋”既是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布迪厄言说的“胜者为败”的文化策略,因为“先锋”就是曲高和寡、特立独行、屡败屡战。

最为关键的是,“第六代”导演这种边缘视角的取得使他们能够沉潜到生活深处,发掘苦难,见证压迫。

表达愤怒,但他们身上那青年距文化的叛逆气质再加上西方现代美学元素的影响,使他们对苦难的书写决不是现实主义式的“叹息肠内热”。

而是发酵成了先锋的电影语法:平民视角。

边缘姿态,成长主题,原生态表达生活,关注小人物,关注失败和痛苦。

上述关于“第六代”的流派特征,学界已有很多深入的理论描述,不必赘谈。

笔者关注的是,“第六代”导演在当下的经济全球化和消费文化语境中,是如何坚持自己的批判立场的,这种批判视角又是如何确立的。

其实这也正是“第六代”导演当下的文化意义和知识阶层对其电影镜像的期许。

笔者通过对“第六代”导演新近的代表作——霍建起的《暖》、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等文本细读发现,三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和城市引力下心灵的失重。

这种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集体关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社会地理学的文化意蕴,并由此找到了批判的视角。

所谓社会地理学(social geograghy),是在当代地理学“文化转向”潮流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吸收了后现代解构中心的思维方式,关注文化和权力对地理空间的类型塑造,以及空间关系背后的非正义性,它着力在传统地理学上中心与边缘自明性的位次关系中揭橥压迫与宰制的隐性存在⋯。

其实这一理论关切,对于依旧身处严重的城乡差别之中的国人而言有着切身的体验,乡村和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乃至城市里的不同社区显然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它们形成了一幅井然有序的社会身份地图,“区隔”了生活其间的人们。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社会景观背后的权力运作技术已经日趋精密,远非于连、拉斯蒂涅甚至高加林的时代可比。

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里。

电影是整个社会文化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者之一。

电影决不是主观的叙事,它以“造梦”的方式建构了我们的文化想象和文化空间。

因此,对电影的社会地理学解读是必要和必需的。

因为“消除空间性的各种神秘色彩,并揭示披着面纱的工具性,这是从政治的实践和理论角度认清当今时代的关键之所在”。

在这种社会地理学的视角下,毙们发现“第六代”导演在构筑自己作品中的城乡关系时,大大超越了《人生》式的对“城乡差异”的关注,城市在“第六代”导演的镜头下,已经退去了现代性视域里的神圣色调和乐观精神,被“祛魅”为一种规训和宰制的力量。

它借助经济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浪潮,因物质的繁盛和欲望的释放具有了自明性的合法性,成为经济理性霸权的表征城市成为一个不可挑战的标尺,一切非城市的自然成为不入流的、不发达的、蒙昧的,城市的对非城市的统治也就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第六代”导演就是要拆穿城市的幻象,发掘城市所代表的霸权对非城市人们的压制,展示城市与非城市间的权力流动。

《青红》在第六套广播体操音乐声中开始,集体体操隐喻了体制的规训,人都像接下来画面中钳工小根冲压的、被千分尺测量的零件一样整齐划一。

也正是这样的政治理性制造了当年支援“三线”的理想主义神话。

可是学生们做广播体操时已经心不在焉,政治理性的强度已经减弱,现在是“回城”的时代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