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化学实验选择题1.实验室常用如下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阻碍产物的导出B.固体酒精是一种白色凝胶状纯净物,常用于餐馆或野外就餐C.乙酸乙酯与互为同分异构体D.乙酸、水、乙醇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答案】B【解析】A.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溶解乙醇,反应消耗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为防止产生倒吸现象,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不仅可能会产生倒吸现象,而且还会阻碍产物的导出,A正确;B.固体酒精制作方法如下:将碳酸钙固体放入醋酸(CH3CO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醋酸钙(CH3COO)2Ca、CO2、H2O,将醋酸钙溶液蒸发至饱和,加入适量酒精冷却后得胶状固体即固体酒精,可见固体酒精是混合物,B 错误;C.乙酸乙酯与的分子式都是C4H8O2,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故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 正确;D.乙酸、水、乙醇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电离产生H+的能力:乙酸>水>乙醇,所以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D正确。
2.下列有关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①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B.实验②用于制备干燥的氨气C.实验③用于石油分馏制备汽油D.实验④用于制备乙酸乙酯【答案】C【解析】A.实验①的图中利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但是该反应需要加热才发生,没有加热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B.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实验②达不到实验目的,B项错误;C.装置③为分馏装置,不管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还是冷凝管进水出水的方向都没有错误,C 项正确;D.右侧试管中使用的是饱和NaOH溶液,酯在碱性环境下易水解,得不到产物,D项错误。
3.已知:Ag++SCN-==== AgSCN↓(白色),某同学探究AgSCN的溶解平衡及转化,进行以下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①中现象能说明Ag+与SCN-生成AgSCN沉淀的反应有限度B.②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Fe(SCN)3 + 3Ag+ ==== 3AgSCN↓+Fe3+C.③中产生黄色沉淀的现象能证明AgI的溶解度比AgSCN的溶解度小D.④中黄色沉淀溶解的原因可能是AgI与KI溶液中的I-进一步发生了反应【答案】C【解析】A、AgNO3与KSCN恰好完全反应,上层清液中滴加Fe(NO3)3溶液,出现浅红色溶液,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即说明Ag+与SCN-生成AgSCN沉淀的反应有限度,故A说法正确;B、根据②中现象:红色褪去,产生白色沉淀,Fe(SCN)3被消耗,白色沉淀为AgSCN,即发生:Fe(SCN)3+Ag+=3AgSCN↓+Fe3+,故B 说法正确;C、前一个实验中滴加0.5mL2mol·L-1AgNO3溶液,Ag+过量,反应②中Ag+有剩余,即滴加KI溶液,I-与过量Ag+反应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AgI溶解度小于AgSCN,故C说法错误;D、白色沉淀为AgSCN,加入KI后,白色沉淀转化成黄色沉淀,即AgSCN转化成AgI,随后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可能是AgI与KI溶液中的I-进一步发生了反应,故D说法正确。
4.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已知:H2O2 H+ + HO2-、HO2- H+ + O2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C.②、⑤中KMnO4与MnO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D.通过③能比较酸性:HCl>H2O2【答案】D【解析】A. 试管①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试管⑤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因此产生的气体均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项正确;B. ①中的反应机理可以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④中过氧化钡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与硫酸钡沉淀,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了氧气,因此两个试管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B项正确;C. ②中KMnO4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KMnO4体现氧化性,而⑤中MnO2则起催化作用,两个试管中产生氧气的量均由过氧化氢的量决定,因溶液时等分的,所以产生气体的量相同,C项正确;D.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属于二元弱酸,而盐酸属于一元强酸。
试管③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钡沉淀,不是可溶性的盐溶液,则不能证明盐酸与过氧化氢的酸性强弱,D项错误。
5.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加热装置Ⅰ中的烧杯分离I2和高锰酸钾固体B.用装置Ⅱ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C.用装置Ⅲ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D.用装置Ⅳ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答案】D【解析】A项:加热时混合物中的碘升华、碘蒸气遇冷凝华,但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故装置I不能分离I2和高锰酸钾固体,A项错误;B项:装置Ⅱ中锥形瓶内生成的二氧化硫能使烧杯内溴水褪色,这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B项错误;C项:装置Ⅲ中,右边试管内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氢气排出装置,硫酸亚铁溶液与左边试管内氢氧化钠溶液不能自动混合,不能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C项错误;D项:装置Ⅳ中,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氯化氢的混合气体,P2O5吸收氨气,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氯化氢。
碱石灰吸收氯化氢,湿润的酚酞试纸检验氨气,D项正确。
6.某小组利用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②、③中溶液均足量,操作和现象如下表。
资料:CaS遇水完全水解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③中白色浑浊是CaCO3B.②中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H2S+Cu2+== CuS↓+2H+C.实验Ⅰ①中CO2过量发生的反应是:CO2+H2O+ S2−== CO32−+ H2SD.由实验Ⅰ和Ⅱ不能比较H2CO3和H2S酸性的强弱【答案】C【解析】A. 根据上述分析,③中白色浑浊是CaCO3,不可能是CaS,因为CaS遇水完全水解,故A正确;B. ②中反应生成的硫化氢或过量的硫化氢与硫酸铜反应, H2S+Cu2+= CuS↓+2H+,使得溶液的pH降低,故B正确;C. CO2过量反应生成2HCO3−,发生的反应是:2CO2+2H2O+ S2−=2HCO3−+ H2S,故C错误;D. 根据实验Ⅰ、Ⅱ中现象:Ⅰ中通二氧化碳有H2S生成,Ⅱ中通H2S有二氧化碳生成,不能比较H2CO3和H2S 酸性的强弱,故D正确。
7.下列实验所得结论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CH3COOC2H5 + NaOH =CH3COONa + C2H5OHB.②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CH 3COO- + H2O CH3COOH + H+C.由实验①、②、③推测,①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乙酸乙酯萃取了酚酞D.④中红色褪去证明右侧小试管中收集到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答案】C【解析】A. 由于产物CH3COONa水解可使溶液显碱性,不可能使溶液红色褪去,故A错误;B. ②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CH3COO-+ H2O CH3COOH + OH-,故B错误;C. ②中由于CH3COONa溶液水解显碱性,会使溶液变红,而③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①中的下层溶液中没有酚酞,综合考虑①、②、③推测,①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乙酸乙酯萃取了酚酞,故C正确;D. 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1)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同时乙酸过量;(2)乙酸乙酯萃取了酚酞,故D错误。
8.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侯德榜制碱原理,按下面设计的方案制备碳酸氢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食盐水B.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C.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作用是防止产生的气体污染空气D.实验结束后,分离碳酸氢钠的操作是蒸发结晶【答案】B【解析】A. 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因此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B.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故B正确;C. 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氨气极易溶于水,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是防止倒吸,故C错误;D. 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故D错误。
9.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答案】C【解析】A.氯化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离开热源,氨气和氯化氢又会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生成的氯化铵附着在试管口附近,所以酚酞溶液不变红色,A项错误;B.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硫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低到+4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需由+2价升高到+3价,即硫酸亚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B项错误;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有还原性物质生成,所以加热石蜡油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C项正确;D.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若加热试管Ⅰ中的空气,肥皂水也会冒泡,D项错误。
10.如图①、②、③、④、⑤五组仪器(可重复使用),选择合适的装置和药品能完成的实验是()【答案】B【解析】分别为固液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洗气瓶、集气瓶和尾气吸收装置。
A. 实验室用NaCl和75的浓硫酸加热制备HCl,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HCl,所选的装置为①④,故A错误;B. 实验室用MnO2、浓盐酸加热制氯气,用饱和食盐水除杂质HCl, 再通入溴化钾溶液,溶液变黄,说明氯的氧化性比溴强;装置组合为①③⑤,故B 正确;C. 实验室用无水乙醇、浓硫酸加热制取乙烯,因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会有副反应发生产生具有还原性的SO2,干扰乙烯的检验,没有除杂装置,故C错误; D.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不会产生SO2,故D错误。
1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KI溶液中加入淀粉,然后滴入少量稀硫酸,开始无明显现象,片刻后溶液变蓝,则证明氧化性:H2SO4>I2 B.图甲用于除去乙烯中的SO2C.用图乙装置蒸干明矾溶液制KAl(SO4)2·12H2O晶体D.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答案】D【解析】A.KI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生成碘,因此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片刻后溶液变蓝,是因为碘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单质碘,故A错误;B.乙烯、二氧化硫均能使溴水褪色,不能用溴水除去乙烯中的SO2,应该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故B错误;C. 蒸发明矾溶液制KAl(SO4)2·12H2O晶体,不能将溶液蒸干,应该蒸发至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故C错误;D.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使滴定管流出的液体充分反应,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