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技术交底大全
锁口护壁施工流程
锁口护壁施工流程见下(图1)。
施工准备
测量放线
土方开挖
钢筋绑扎
模板支立
混凝土浇筑
拆模养生
(图1)锁口护壁施工流程图
(1)测量放线
测量人员通过交桩精密导线点及高程点,将平面坐标和高程引入施工场地。用全站仪准确标定锁口内结构尺寸点,并测量地表高程。把全站仪架在GJ05上,后视GJ01,引入施工场地,用极坐标放样法,放出锁口净空边界点及中心点。
混凝土浇筑的主要注意事项有:
1)浇注砼前,先清除杂物、检查净空尺寸是否满足交底要求。
2)对模板上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砼浇注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砼凝结之前,将次层砼浇注完毕。
4)在砼浇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埋设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位移或脱模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已浇注的砼初凝前修整完毕。
(5)桩施工完成后,应该严格按照《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J285-2004)第15.3.6条规定对全部抗滑桩进行检测,并进行位移观测。路堑高边坡工点施工期间均应指派专人进行地表变形监测,监测自开工持续至竣工为止,观测资料应纳入竣工资料。
钢筋笼安装时并安装用于无损检测的金属管。声测管内径不小于40mm,壁厚不小于3.0mm检测管沿桩身箍筋内侧等间距布设,声测管应采取适宜方法固定,使之成桩后相互平行,检测管长度距桩底5cm,管口应高出桩顶100cm以上,各声测管高度宜一致,检测管接头及底部应密封好,顶部采取措施防止砂浆、杂物填塞管道。
通过溜管下料严格控制下料当下料高度不超2m时,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lm,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控制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40℃(梁体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35℃)。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浇筑而避开炎热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浇筑以免气温升到最高时加剧混凝土内部温升。混凝土与岩土介质、模板之间的温差应不大于20℃。
(4)混凝土浇注及养护
混凝土统一采用2#拌合站拌制,由混凝土罐车运送至现场,桩身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进行浇注,分层厚度为30~50cm。混凝土浇注采用泵车泵送,配合人工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孔内搭设临时施工平台,施工人员在施工平台上进行卸料控制及混凝土振捣。振捣时振捣棒的移动距离不大于作业半径的1.5倍,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宜为50~100mm,振捣棒严禁触碰钢筋。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不间断浇灌,避免形成相对软弱截面。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不得有冷缝。待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进行桩的无损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程序施工。
西成铁路客运专线XCZQ-3标段
技术交底书
编号:201301
交底单位名称:工程处
接受单位名称:四工区
单位工程名称
刘家坡大桥
交底部位
抗滑桩
交底时间
2013.6.29
交底内容
简图
具体设计结构图及参数详见:西成客专施桥EY-33、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⑤振捣器应避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支撑。
(7)在内部振捣的基础上,经常地用锤子振动摸板,以消除摸板壁砼的气泡。
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及时进行覆盖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拆模,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天。
4桩体施工
(1)桩孔开挖
根据设计要求,路堑开挖至桩顶标高后进行基坑开挖,跳桩开挖基坑,开挖采用人工分节开挖,为保证施工安全,每节长度1m。开挖截面尺寸为设计桩孔截面尺寸加上锁口,护壁的厚度。开挖后护壁及时跟进,开挖时首先施作锁口,锁口高出地面0.2m,采用强度C20混凝土0.5m。开挖桩孔如遇地下水时,不能持续强抽水。
二、施工流程
抗滑桩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及防护→桩身钢筋制作及安装→桩身混凝土浇注→桩身检测。
三、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1、施工准备
(1)所有进场材料试验检测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器要“快插慢拔,上下抽动”,上下移动变换幅度为5cm~10cm,以利于排出混凝土中空气,振捣密实。每插点应掌握好振捣时间,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s-30s,使用高频振动器时,也不应少于10s。待混凝土表面基本液化泛出灰浆,不再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时,方可拨出振动棒。振捣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以保证新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合良好,插进深度一般为50-l00mm,与侧模应保持50-l00mm的距离。振动棒插入点布置应排列均匀,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按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通常为振动棒半径的8-10倍)一般为300mm-400mm。表面振捣器移位间距,应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l00mm左右。
5)砼浇注采用螺旋上升分层浇注的方法浇注,每层砼厚30厘米。
6)砼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棒操作要点:
①快插慢拔;
②插点要均匀排列,防止漏振(间隔50cm),最边缘的插点距离模板不应大于15cm;
③每一插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砼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落,一般每点振捣时间为20—30秒;
④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的深度不应小于5厘米。同时要在下层砼初凝前进行。在振捣过程中,应将振动棒上下抽动,使上下振捣均匀;
(5)锁口砼浇注
锁口采用自拌混凝土。混凝土灌注之前实验人员应对所到混凝土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灌注时,采用分层浇注,每层浇注厚度不大于50cm,并派专业振捣工负责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浇注过程中,派专人负责检查整个支撑模板体系,如发现有跑模、漏浆等现象,应及时采取加固、补救措施,保证混凝土灌注质量。混凝土浇筑前注意在锁口上部预埋防护栏杆连接筋。同时注意预埋提升架地脚螺栓、桩井步梯等预埋件。
施
工
方
法
、
工
艺
一、施工方法
抗滑桩施工平台开挖至桩顶标高后进行桩孔开挖,开挖截面尺寸为设计桩孔截面尺寸加上锁口,护壁的厚度。采用跳桩开挖基坑,护壁及时跟进,开挖时首先施作锁口,锁口高出地面0.55m,厚0.5m。开挖桩孔如遇地下水时,不能持续强抽水,锁口和护壁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桩身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桩身钢筋笼统一在钢筋厂中进行加工制作,运至现场吊装。声测管与钢筋笼一起吊放。
(2)锁口开挖
锁口中间部分土体采用挖掘机开挖,距离边界点20cm及锁口底部20cm部分采用人工开挖。开挖深度为145cm。开挖完成后在锁口底部铺设4cm厚水泥砂浆垫层。
(3)钢筋加工与绑扎
基坑开挖完成后进行钢筋绑扎工作。根据施工图纸核对锁口所采用的钢筋种类、型号、规格,制定材料计划,进料验收合格后,下发钢筋加工和绑扎技术交底,进行加工和绑扎作业。
在钢筋加工厂进行钢筋加工。在钢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规定进行加工,绑扎,确保各类钢筋搭接的质量。
锁口护壁配筋图及钢筋数量表如(图2、图3、图4、表1)。
图2 锁口护壁钢筋布置图
图3 锁口钢筋布置图
图4 护壁钢筋布置图
锁口及护壁工程数量(表1)
(4)模板支立
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模板支撑架立。模板支撑前,清理干净模板并在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涂刷脱模剂。锁口内侧采用1000×1000mm钢模板拼装而成,钢模无法连接紧密处采用木模板连接。模板背部采用上下两道槽钢加固,中间采用钢管架水平支撑。钢管架端不附加脚手架支撑,水平支撑到模板后方木上。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9)现场做好安全防护,防止坡面上松动石块、滚下伤人。桩基口做好安全防护。
2、测量定位
施工前根据测量定位,放出每个抗滑桩中心位置,并标记。
3、锁口护壁施工
锁口中间部分土体采用PC220挖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成型;支撑体系采用Φ48钢管支架,模板采用1000×1000mm自制组合钢模板,模板间采用勾头螺栓连接,上下设,地面以下采用单侧模板,只关内模,地面以上采用双侧模板;结构混凝土采用2#拌合站统一拌制。
10≤T<20
10
T≥20
7
四、工艺控制要点
(1)桩孔严格按分节开挖,并严格进行锁扣、护壁及时跟进施工,开挖时若遇坚硬岩土,采用弱爆破开挖,并做好减震防护措施。
(2)桩群开挖从两端向滑坡主轴隔桩开挖,桩体混凝土浇筑1d后再开挖临桩。
(3)桩底清理干净不得有虚碴、浮土及集水。
(4)施工时每根桩四角应预埋金属管用于无损检测。
护壁混凝土按照配合比进行现场拌制,拌制采用强制式拌和机不得采用人工拌和。护壁混凝土采用溜槽进行灌注,灌注时控制下料速度,四周均匀上升,防止产生模板变行或位移。护壁混凝土不得侵占桩体结构,不满足要求的进行人工凿除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桩体混凝土施工。护壁要求紧贴围岩面浇筑,浇筑前应清除孔壁上的松动石碴、浮土,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钢筋。
遇坚硬基底岩采取爆破时,应采取弱爆破及减振措施,在孔的四周以30cm的间距钻设减振孔,孔深80cm,在桩位中心采用四孔掏槽创设临空面,在基底开挖面梅花状钻设主爆孔。爆破严格控制钻孔及装药量,采用松动爆破。开挖后余碴不得堆在滑坡范围内。
(2)终孔检查
开挖至桩底设计高程后,凿平桩底,清理干净杂物、土石渣,桩底不得有虚碴及松散土体、污泥及沉没层等。嵌入岩层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桩底地质与设计核对,与设计资料不符时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处理。验收时桩孔中心位置偏差允许见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