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大学除了学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关键字: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建议与意义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流的需要极为强烈。

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在具体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异性交流能力方面的差异。

长期在高考指挥下,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导致智商高,情商低。

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分别发向名8名男生,42名女生,做了不同针对性的详细调查。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目前就读于文理学院的大学生有36%来自城镇,50%的来自农村,14%的来自城市。

由此可见我们高校由不同家庭不同社会环境的青年人构成,我们又从数据中发现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36%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其余54%的为非独生子女。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建立自己的根基。

(一).人际关系其实,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即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上的关系。

表现为双方发生好感或恶感,对别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于衷、积极的交往或闭关自守、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相容等。

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

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可能遇到的工作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现状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因此,青年期的大学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许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实际上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心理造成。

1.自卑心理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归属感、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并且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等情况。

在“自我感觉人际关系”的问题上,48%的同学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错,52%的同学认为勉强过得去,没有同学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很差,说明我们调查的50名学生当中均是乐观开朗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良好。

自卑心理在我们这个数据中没有体现。

但在另一组数据中(问卷的第5题)“你与异性朋友相处会不知如何更好的应对”,32%的同学选择“是”,68%的同学选择“否”,由此我们看到大学生在与异性交流还是存在很大的难题,其中这是对于自己不够大胆和自信的外在表现。

(附:问卷第6题也有类似数据和结论)在“你觉得网友与现实中的朋友相比,给你的感觉如何?”问题上,居然有高达36%的同学认为“网友比现实中的朋友更加开放”,这说明虚以世界更吸引他们,被他们所认可,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虚以世界的不确定性,他们可以抛弃现实中的名和利,地位与身份,还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这正好反应他们在现实中的自卑和各种各样的芥蒂。

这样的心理使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寻求某种安全感而将自己置于群体之外,从而导致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非常局限。

2.封闭心理调研资料的统计分析还表明,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封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他们宁肯把喜怒哀乐都放在心里也不愿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在“大学里舍友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有所不同”的问题上,80%的同学选择了“适应”,10%的同学选择了“不适应”,10%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

这样的心理使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开放自由的情感,发现自己合不合群,为寻求自己所谓的特立独行而将自己置于群体之外,从而导致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非常局限。

在回答“平时交往时,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你会:”的问题时,60%的同学表示“没有多大的兴趣,但会耐心应付”,仅有30%的同学愿意与之交流并谈论各自爱好,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交际热情低迷,较为封闭的生活方式难以拓宽自己的交际网,封闭心理导致大学生把自我与外界隔离开来,对周围的世界不屑一顾,难以融入群体、融入社会。

3.冷漠心理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同学很少关心他人冷暖,也不屑于集体事务,不关注公益事业,对一切都抱着“冷眼观看”的态度。

在“当你建立了稳固的朋友圈子后,你还愿意去结识新的朋友吗”的问题上,只有60%的同学选择了“是”,而有32%的同学选择了“否”,还有8%的同学视情况而定。

在“在你有困难时(如学习困难或者经济困难)你身边的人是怎么知道的”的问题上,仅有22%的同学选择了“他们观察到的”,而有34%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不经意间说漏嘴的”,30%同学选择了”第三者发现后告知”,14%的同学是选择了”始终不知道”。

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可以观察到的同学之间细小变化实在是少的可怜,可能与我们是80后90后有很大的关系,独生子女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4.嫉恨心理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还发现,嫉恨在部分同学的心中有滋长的土壤。

在(问卷12题)“假如和身边的人发生矛盾,矛盾的化解”的问题上,42%的同学选择“主动道歉”,8%的同学选择“对方主动道歉”,竟然高达有50%的同学选择了“时间的弱化,不了了之,最后和解”。

可见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

嫉恨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害的一种心理,它容易降低人的理智使人处在情绪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偏激、冲动、暴怒等过激行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5.冲动心理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育期,自制能力较弱,特别是90后一代,从一降生就受到众多亲友的维护和宠爱,遇事更加容易冲动。

如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

6.面子心理很多人对面子和尊严的看的很重,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往往也是起因于面子问题。

常常只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肯放低姿态,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

从心理学角度讲,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

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又有着许多心理障碍,他们渴望交往,渴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他们在面对交往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困扰(三).建议:1、要与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

这里的“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有高人一头之感,更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 而应该正确估价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2、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

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

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

3、要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之处,但也要不妄自菲薄。

4、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要能够在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帮助。

这样,假如你以后也遇到了什么困难,别人才会也愿意帮助你。

这样一来,彼此双方也就实现了互相关心、互助互利。

5、要真诚待人,心胸坦荡。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

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

6、要讲究信用。

要做到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

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

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

7、待人要宽容大度。

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8、要坚持正直原则。

即培养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