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呕吐的诊疗思路

小儿呕吐的诊疗思路

容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失调。 较长时间的呕吐可以导致营养不良,生 长发育障碍。 新生儿的咽喉反射机能较差,出现呕吐 时甚至将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 性肺炎和窒息。

三、临床表现

溢乳
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 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 溢乳在出后不久即可出现,主要表现为喂奶后即有 1~2口乳水返流入口腔或吐出,喂奶后改变体位也容易 引起溢乳。一般认为,溢乳的原因是新生儿食管的弹力 组织及肌肉组织发育不全所致,无需给予特殊处理。
三、临床表现
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发生率为1/30001/4500,早产儿约占1/3。本病分为5种类型, Ⅰ型、Ⅱ型胃肠道不充气,Ⅲ、Ⅳ、Ⅴ型胃 肠道均充气。临床上以Ⅲ型最多见,约占全 部患儿的85%~90%。常于生后第一次喂乳 时就出现乳汁反溢并出现突然发绀、呼吸困 难、窒息及肺内湿性啰音等。以后每次喂奶 时均有类似现象,且逐渐加重。很多患儿是 在吸入性肺炎发生或加重来医院就诊时才发 现,手术治疗存活率000,国外1/2200,临 床分为后外侧膈疝、胸骨后疝和食管裂孔疝。 后外侧膈疝又称胸腹裂孔疝,占所有膈疝的 70%~90%,多发生在左侧,常伴有肠旋转 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发育不良等。出生 后出现阵发性呼吸急促和紫绀,如伴有肠旋 转不良或进入胸腔的肠曲发生嵌顿,表现为 剧烈呕吐,重者全身状况迅速恶化,病死率 很高。
前言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 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很多,很复杂, 且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不尽相同,有 此阶段独特的特点, 以下谈谈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 及处理原则。

二、病因病理
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很多,如喂养不 当、胃粘膜受刺激、胃肠道功能失调、肠 道内外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和遗传 代谢性疾病、胃肠道发育畸形等。 有些疾病,如胃穿孔、迷走血管压迫食 管、环形胰腺、消化道重复症、嵌顿疝、 肠套叠、阑尾炎等,也可以引起呕吐 。
三、临床表现

感染
感染引起的呕吐是新生儿科最常遇到的情况,感染 可以来自胃肠道内或胃肠道外,以胃肠道内感染多见。 胃肠道内的几乎所有感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肠炎,呕吐 为新生儿肠炎的早期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少数含 有胆汁。随后出现腹泻,容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经 治疗后呕吐多先消失。
三、临床表现
吐物带粪便时有粪味
(五) )呕吐时不同体征
新生儿及婴儿体检须注意前囟、脑膜刺激征、 巩膜黄染、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 新生儿早期应注意有无肛门畸形。疑肠套叠者, 应及时进行直肠指检 腹部检查应注意:有无腹胀、肠型、蠕动波; 肝脾大小、肿块,腹壁肌张力,触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消失或亢强、气过水声等 对幼儿及年长儿除重视中枢神经体征外,应注 意检查口腔,扁桃体和咽峡部有无炎症以及腹 部有无外科急腹症的体征等
三、临床表现

食管裂孔疝 它是一种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使部 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 分为食管裂孔滑动疝、食管旁疝和混合型。 85%患儿生后第一周内出现呕吐,10%在 生后6周内发病。立位时不吐,卧位时呕吐 明显,可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乳汁, 可含有棕色或咖啡色血液。有的患儿可引 起继发性幽门痉挛,临床极似幽门肥厚性
三、临床表现

吞咽动作不协调
也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主要见于早产儿,或见于有 颅脑和颅神经病变的患儿,是咽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吞咽动作不协调所致,表现为经常有分泌物在咽部潴留, 吞咽时部分乳汁进入食管,部分从鼻腔和口腔流出,部 分流入呼吸道,引起新生儿肺炎。
三、临床表现

喂养不当
主要是由于喂乳次数过于频繁、喂乳量过多,乳方多变 或浓度不适当; 乳头过大、内陷,乳头下陷或乳头孔正对着小儿咽 吼、大量吞入空气; 牛乳太热或太凉; 喂乳后即平卧或过多、过早地翻动小儿。 不是每次喂乳后均吐,吐量也不定,呕吐物为乳汁 或乳凝块。 改进方法即可防止呕吐。
胎粪性便秘
正常新生儿绝大多数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 便,若生后数日内不排胎便或排便量过少, 则可出现腹胀呕吐。 呕吐物呈褐绿色或褐黄色粪便状物,腹壁 见肠型及蠕动波,并可触及干硬的粪块。 予生理盐水灌肠或甘油刺激使粘稠粪胎粪 排出后,上述现象即消失。
三、临床表现

颅内压升高:新生儿较多见,新生儿颅内 出血、颅内血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 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均可以引起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时的呕吐呈喷射 状,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块,一般不含胆汁, 有时带咖啡色血样物。患儿往往伴有烦躁 不安或嗜睡、昏迷、尖叫、前囱饱满、颅 缝开裂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予止血、降颅压、控制惊厥、治疗预防 和处理脑积水等治疗。
三、临床表现

幽门痉挛 为幽门的暂时性功能失调所致。多在 生后一周内发病,呈间歇性喷射性呕吐, 并非每次喂奶后都吐。呕吐物为奶水,可 有奶块,不含胆汁。用阿托品治疗有效。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便秘 多为肠道蠕动功能不良所致。少数 新生儿3~5天才排便一次,以牛奶喂养儿 多见。便秘时间延长,则出现腹胀和呕吐, 呕吐特点与胎粪性便秘相似,通便后症状 解除,不久后又出现,大多数于满月后自 然缓解。
要详细询问:早期出现呕吐;较晚期出现 呕吐,后期呕吐物可有粪便;喂奶后就 呕吐;常在饭后6~12小时呕吐 肥大性幽门狭窄时,只吐奶,不吐胆汁, 而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时则吐胆汁;出 血性疾病或鼻衄呕吐物可带血或咖啡渣 样物质

(三)呕吐物的气味
胃内容物吐出时多带酸味
胃内食物潴留时,吐物可有酸味
三、临床表现

遗传代谢病 (1)氨基酸代谢障碍 (2)糖代谢障碍 (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有很多种 类型,如21-羟化酶缺乏、11β-羟化酶缺乏、 18-羟化酶缺乏、18-氧化酶缺乏等。其中 以21-羟化酶缺乏最为典型。
三、临床表现

过敏性疾病 小儿对药物、牛奶蛋白、豆类蛋白过敏 时可以出现呕吐,新生儿比较常见的是对 牛奶蛋白过敏,常在生后2~6周发病,主 要表现为喂给牛奶后24~48小时出现呕吐、 腹胀、腹泻。
儿童呕吐诊疗思路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贺春华
概述

呕吐(Vomiting)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可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全身 各系统和器官的多种疾病。其可以为单 一的症状,也可以是多种危重疾病的复 杂症状之一。故稍有疏忽,常可延误诊 断,甚或危及生命。因此对呕吐必须认 真分析,找出病因,及时处理。
口炎
(1)鹅口疮 系真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 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较严重的鹅口疮 如累及到咽后壁、食管、气管等处,可引 起呕吐。 治疗用制霉菌素涂口腔或口服制 霉菌素。(2)疱疹性口炎 系HSV感染所致, 表现为高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或成簇的 小水疱。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3)溃疡性口炎 系金黄色葡萄球菌、链 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表现 为 口腔黏膜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面或 溃疡。主要是加强以 3%过氧化氢清洁口腔, 同时全身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肥厚性幽门狭窄
呕吐多于生后第二周左右,较幽门痉挛晚, 呈进行性加重,伴脱水、营养不良。 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呈酸臭味,不含 胆汁,每次喂乳后不久或喂 乳过程中即吐, 量多。 随着呕吐加重,可见明显的胃型及胃蠕动 波,空腹体检时可在右上腹部触及枣核大 小较硬的肿块。 发现较早无并发症者手术治疗较简单,效 果较好。
(一)呕吐的类型
1.溢乳 在小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松弛, 吃奶后常溢出少量乳汁 2.普通呕吐 吐前常恶心,继之吐一口或连 吐几口,连吐或反复呕吐都是病态,多 见于胃肠道感染 3.喷射性呕吐 吐前多不恶心,大量胃内容 物突然喷出,可见于小婴儿吞咽大量空 气、胃扭转、幽门梗阻及颅内压增高等
(二)呕吐的时间和呕吐物的性质

二、病因病理


①解剖生理原因; ②胚胎时期各脏器分化和发育的异常,容易造成消化 道的畸形; ③胎儿出生时的刺激,如吞咽了大量的羊水、血液、 以及出生后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容易诱发新生儿 呕吐; ④新生儿呕吐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全身炎症或代 谢障碍产生的毒素刺激引起呕吐。
二、病因病理
呕吐(vomiting)是指由于食管、胃或肠道 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强力收缩, 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口、鼻腔 涌出的现象 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但是频繁和剧 烈的呕吐会使患儿难忍,甚至引起脱水、 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碱中毒

病因和发病机制
任何感染或情绪紧张都可引起呕吐, 其中以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多 见 (1)消化道及消化道外感染 (2) 消化道梗阻 (3)消化道功能异常 (4)颅内病变或颅内高压时 (5)小脑或前庭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
咽下综合征
在分娩过程中,如有过期产、难产、宫内 窘迫或窒息,胎儿吞入过多的羊水、污染的羊 水、产道中的分泌物或血液,可以刺激胃粘膜 引起呕吐。呕吐可以表现为生后即吐,喂奶后 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多于生后1-2天 内将吞入液体吐净后呕吐即停止,反复呕吐可 用1%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洗胃,洗1-2次 后,呕吐即可停止。

呕吐的特点及处理原则
新生儿呕吐 儿童呕吐

一、疾病概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和一部分小肠内容物在消化道内逆 行而上,自口腔排出的反射性动作,是消化道机能障 碍的一种表现。 新生儿的呕吐动作不典型。 为生后即吐,喂奶后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为泡沫粘液样,含血液者则为咖啡色液体。 多于生后1~~2天内,将吞入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吐 尽后,呕吐即消失。

三、临床表现

胃内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等引起的胃肠道出血时,血液刺激胃粘膜可以引起 新生儿呕吐。呕吐时往往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选 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用维生素K1、止血剂、抗酸及抑酸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