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新课程标准

感悟新课程标准

感悟新课程标准
自从1988年8月从教以来,经历了多次教学改革,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改革有两次:一是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模式改成了“3+2”模式;二就是2008年秋季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面前,我深深地体会到:抱怨只会让你裹足不前,守旧也只能让你终究被淘汰。

如何面对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又如何让自身深受革命的洗礼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

迎难而上是勇敢者的本性,也是一个骨干教师想得到成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教学实践和学习培训中,我感触颇深,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一、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必须高,所以终身学习则是作为合格教师的必然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一道理浅显得路人皆知。

面对改革的蜂拥而至,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评价性、灵活性”为一体的课堂模式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分析这样的课堂,那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韩愈笔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了,他们还应该是一个集“演讲者、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更是一个心理学者”等各种角色为一身的综合人才。

要达到这个目标,能力不高不行,水平不高也不行,不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就更不行!
二、教师有必要重新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形象与角色也在新课程
改革的大潮中受到冲击。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

从群体到群体”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模式才容易开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三、教师要做个“会且敢于和善于”搞研究的学者
各种行业中充当老师角色的人都被徒弟们称作为“师傅”,唯独教书这一行业,被称为“先生”或者“老师”。

说明教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师傅”——其他行业可用“工匠”来指代干该行的人,但如果用“教书匠”来指代老师,恐怕是一种贬义。

再者,对自身的教学成果及体会进行总结,经常善于反思,可以减少遗憾。

众所周知,牛有反刍现象,这是为了促进消化,我们总不会比牛还差吧?!我们要向牛学习!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很难做到没有遗憾,但我们可以减少遗憾,弥补遗憾,其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反恩。

反恩提高也是从—个“教书匠”向一个“学者”转型的重要过程。

四、先培养学生成人,再使学生成才
学生进入学堂应该有两个目的,第一为学为人,第二才是学知识。

很多知名教授都用理论及一些鲜活的实例分析了“人才”二字。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应俊峰教授曾经这样说:“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三流的教师教‘应试’”。

那么如何使学生人人成人呢?笔者认为:用不同方式去评价不同学生,以便发掘出学生身上的闪
光点,给每个孩子以希望不失为一种教学中可行的让学生早日成人的办法。

五、力求寻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与切入点
常听老师们埋怨“自己想好的理想教学模式因为教学设备的不齐或学生的不争气而灰飞烟灭”。

但本人坚信理想与现实只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两个对立的矛盾,所以我认为应该存在着切入点、平衡点。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张扬,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无论哪个层面的学生,关键还是要培养兴趣,这才是立足之本。

继承传统的一些优良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创新也是一个平衡点。

《新概念英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并非因为它有太多的创新,而是这套书是集传统与时代于一身,所以它永不落伍!
六、避开课改的误区
当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来临的时候,总有不少认识方面的误区。

如过分依赖多媒体,认为新课程改革就等于借用多媒体。

有的老师每节课都会领学生抢占多媒体教室(由于农村中学生条件的限制,所以得“抢占”),结果一节课下来却没给学生任何学习任务,只是看几部电影,听几首歌!太多的图片展示,冲淡了教学内容,华而不实。

同时,课堂设计形式化。

为了师生能配合好就事先印发问题及答案给学生,甚至事先直接指定哪个学生回答哪个问题;或者为了所谓的师生互动,一堂课下来只见师生台上台下满堂转,眼花缭乱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给人以作秀之嫌。

七、经常听课并把评课落到实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也一样可以让自己的课堂少留遗憾。

如果听课的老师能积极评课,说明他们不仅带笔来听课,更是带了脑来到课堂。

而且我相信通过评课,授课者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八、集体备课。

众人划桨开大船
集体的智慧一定能弥补个人所一时无法想到的东西。

自古有“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之说,由此可见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以上是本人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感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