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林匹克经济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奥运会"。
因在奥林匹亚举行而得名。
它不仅是古希腊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希腊人对健美体魄的追求,及其崇尚荣誉的精神和维系民族团结的愿望,且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运动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祭奠"万神之首"宙斯,实际上又是战争和和平的矛盾统一。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其中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
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
从1894年到现在,在无数奥林匹克先驱者的努力下,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当初的迷茫探索阶段到现在的蓬勃发展阶段;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深入人心。
同时,也令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
奥运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外在与内在联系。
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的各类活动。
奥运会的总体效果和影响力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从以往举办城市的历史实践看,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会由于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奥运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奥运经济是借势经济,将对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产生类似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
奥运经济因其特有的聚合、裂变和辐射效应,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现代奥林匹克的诞生既是人们对和平向往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顾拜旦作为奥林匹克发起人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在他的倡议下,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伴随着奥运逐渐走上职业化道路,为奥运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潜力,奥运职业化与商业化就似一对孪生兄弟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
商业化是商业机构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媒体,以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
商业化使奥林匹克运动摆脱了经济上进退两难的闲境,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与奥林匹克运动宗旨发生冲突,完全的商业化与职业化都不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理想的实现。
故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把商业化比喻成“双刃剑”。
现代奥运的发展轨迹对经济越来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就目前来讲这种效应还存在正负两方面,需要辩证地分析。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有着立杆见影的短时经济效应。
主要表现在商业广告、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餐饮、住宿、交通、电子媒介、旅游、纪念品销售、娱乐业等方面。
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赢利3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收入达17.56亿美元等等。
可见这种高额收益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奥运间接经济效应
奥运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其间接效应上,奥运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延续5至10年。
(1)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举办奥运将拉动大规模的经济投资,将促进以主办城市为核心地区的城市建设及经济快速增长。
据报道为办好2OOO年的奥运会,悉尼市政府在郊外兴建了奥林匹克生态公园,为此搬迁了一座军用仓库,同时改造原城市垃圾填埋场,再建一座440公顷的“千年公园”,以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又如汉城为举办第24届奥运会,扩建了国际机场,整修了公路,治理了汉江,改善了城市环境、下水道和水质管理,并开展了防止公害等工作。
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约耗资362亿比塞塔,建成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改建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
再如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据专家预测,从2002年到2008年,本来增长速度就较快的中国经济,将额外增加0.3%。
为了成功地举办2O08年奥运会,北京将兴建、改建很多体育设施,打造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和信息化建设。
在未来几年中,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将创纪录地投入1 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大型项目,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
这将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大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2)全球性的商业利益共享
奥运商机不仅仅是属于主办城市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它给全世界的商业均带来了竞争机会。
分析人士认为,赞助奥运有着普通广告3倍的回报率。
许多跨国公司把赞助奥运会看作是提高自己形象品牌和获取利润的良机。
在亚特兰大奥运期间耐克公司赚了92亿美元,阿迪达斯公司赚了70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作为全球赞助商当年第三季度的赢利就增加21%,达到9.67亿美元。
国内品牌李宁运动服,2000年的产值为7亿元人民币,该运动服已被确定为奥运服装,预计到2008年产值将为21亿元。
目前国际赞助商都瞄准北京奥运的契机,象威士国际组织、通用电气有限公司、麦当劳快餐公司等,联想耗费数亿之巨资试水国际奥组委“TOP赞助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联想的目的就是要借奥运之机延伸品牌的影响力。
可见,国际范围内奥运参与商都将成为经济利益的赢家。
(3)增加就业机会
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象奥运洛杉矶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共2.5万个;汉城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举办成功的7年中,共创造了76万个就业机会;据专家估算,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
(4)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无疑为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国际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体育管理咨询公司、体育俱乐部等强势企业不断涌入举办国,形成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间的激烈竞争。
2008年奥运会被视为中国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催化剂,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将促进国内的体育赛事运作尽快和国际接轨,使体育产业能够成为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
就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言,这无疑为国内体育产业走上国际化道路提供了契机及挑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奥运经济。
奥运会举办结束后,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很大的后奥运经济。
后奥运经济指的是奥运会结束后,它仍然会对本国的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由于奥运的举办,给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给予的巨大的提升,这会导致全世界都会关注你的,这样很多投资者就会慕名而来的,他们看重的就是你这个国家的世界影响力。
从我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来看,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获益颇多。
英国路透社援引里昂证券驻上海的经济学家安迪·罗思曼的话说,北京为奥运会花了很多钱,这可能有益于其经济发展。
路透社的报道还说,北京奥运会跟前几个债台高筑的奥运会主办城市———从1976年的蒙特利尔到4年前的雅典———不同,北京完全有能力负担新建体育场馆、地铁和公路的费用,而且可能有盈余。
但是,为了举办奥运成功以及提升申办国的国际形象,每个举办国都不惜重金投资奥运建设,这也可能因此造成奥运负性经济影响。
而且,奥运结束后最容易出现的负性作用就是奥运“低谷效应”,所谓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在在后奥运会时期投资明显萎缩、总需求急剧下降、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成为不良资产,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也可能出现衰退,从而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冲击。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前期投资专用性过强导致奥运后体育设施闲置,以及奥运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未能达到长时效应导致一些相关行业在奥运后衰退,从而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奥运发展历史中,其经济效应需辩证看待。
这种效应轨迹有可能是促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正性因素,也有可能是减慢社会经济增长的负性因素。
如何将这种轨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阶梯,这是全球性的研究课题。
实现奥运运作的经济效应成功化,这需要在整个奥运实施过程中,包括奥运前期、奥运期间、奥运后期,均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不仅要明鉴举办过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还要综合考虑本国实际情况选择或创造操作模式。
2008北京奥运即将举行,借奥运契机大力发展中国经济,避免和减少奥运负性经济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至关重要,尤其是奥运后期的经济效应,如何发挥奥运本土优势作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奥运短期和长期利益中立足,借奥运契机出现质的飞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