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2 ) 十二经遍诊法
• 此诊法仅见于《灵枢· 经脉》 :“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 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 居之,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 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 其中“ 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表明,此处所言“ 气口 ” 并非手腕部桡动脉处的“ 寸口” , 而是十二经各自皆有的“ 气口 ” 。随后又指出十二经脉 是“ 常不可见” 的,“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但是一旦 某经有“ 邪气居之” ,则“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 。也就是说,在没有邪气的时候,十二经的“ 气口 ” 也摸不到明显脉动 (其中,手太阴、 足少阴、 足阳明独动 不休,除外) ,一旦摸到与平时不同的明显的脉动,则表示该 经有邪。显而易见,与之相应的诊法必然是寸口双诊法
• 一 简单易学的脉诊方法 • 1内经中的几种诊断法 • (1)寸口诊法
• 《素问· 五藏别论》 中提到:“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 于胃,变见于气口 ” • 《素问 · 经脉别论篇》 提到:“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 生 。还在几处简单提及寸口的诊断作用。 • 《素问· 平人气象论篇》曰:“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长者,曰足胫痛 ……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3 三部九候脉诊法
• 此诊法仅见于《素问 · 八正神明论 》 、 《素问 · 离合真邪论》 、 《素问 · 调经 论》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其中, 《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有具体介绍:“ 上 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 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 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 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十二經的脈動部
• • • • • • • • • • • • • •
手太陰肺經:中府,雲門,天府,俠白。 手陽明大腸經:合谷,陽谿。 足陽明胃經:衝陽,大迎,人迎,氣衝。 足太陰脾經:箕門,衝門。 手少陰心經:極泉。 手太陽小腸經:天窗。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 足少陰腎經:太谿,陰谷。 手厥陰心包經:勞宮。 手少陽三焦經:禾窌。 足少陽膽經:下關,聽會。 足厥陰肝經:太衝,五里,陰廉。 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 榮衛之行:一呼三寸+一吸三寸=六寸。 23难 六寸X 一百一萬三千五百息=八一0丈。十二经脉长十六丈二尺。50
陰陽脈針
道家绝技-----阴阳脉针
陰陽脈針的五大優勢
• • • • • • 1準確辨病,病在何經,何穴,簡單準確。 2辯證明病,清楚知道疾病的產生的原因 3預示疾病的預後,好壞方向的發展 4大道至簡,把握陰陽大綱。 5預防意外的發生,關格脈,死不治 治疗疾病的总则,脉象,经络辨证,脏腑 辨证,病症综合判断,总合考虑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三)
• 5 另外,此诊法还能判断病势 ( 《内经 》 中其他 诊脉法均未提及) ,能够指导未来的治疗,体现出该 诊法较之于其他脉诊法而言的高层次。如《灵 枢· 四时气 》 提到:“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 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 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 • 6 ,《灵枢 · 五色 》 中也提到:“ 切其脉口,滑小紧 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 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 难已。 ” 可以看出这种诊脉法在《内经 》 时代 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熟练的临床技术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二)
• 3《灵枢 · 终始 》 还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诊法的 具体运用:“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 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 倍以上,命曰关格” • 4 ,《灵枢 · 禁服 》 也同样提到:“ 寸口主中,人迎 主外,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 躁,在手少阳。……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 且大且数,死不治。 ” 此诊法通过对比人迎、寸 口脉象孰盛孰衰以及是否兼“躁 ” ,可以确定病 在何经,病情如何,再对相应的经脉进行补泻。
4 弹按相应法
1 见于《素问 · 三部九候论篇 》 :“以左手足 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 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 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 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 脉。 2 197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帛 书《脉法》 及 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 山汉墓中的竹简《脉书》 均早于《黄帝内 经》 ,都有提及此法。
寸关尺的由来
• 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 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 • 孫思邈 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魚際為一尺,十分 之為十寸,取第九分之一寸中為脈之尺位。 • 從肘腕橫文至魚際卻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 以此一寸之中,取九分為脈之寸口 • 此難的尺為一寸九分的論法,發展到十八難的三 部九候論時,便把它分為寸,關,尺三部
5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 1 《内经》 中提到最多的诊脉法是人迎寸 口对比诊法,分见于《内经 》 十篇之中。其 中,《灵枢 · 终始 》 、 《灵枢· 经脉》、 《灵枢 · 禁服 》 均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脉 法。 • 2《灵枢· 经脉》 中介绍十二经时,都要提到 “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 口也 ” 等类似的句子,表明十二经脉的虚实 皆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象而知。
第一部分 理
• • •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阴阳正负往返运动的新经络学说 人体的六大防御体系 经络辩证 气血经络,筋,骨。肌,皮 脏腑辩证 五脏六腑混元统一论 根结标本,四海气街,根留注入的应用 开枢合的病症和应用 六淫致病 奇经八脉的作用,起止,分配,功能 第九奇经的作用与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