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告1
4、广泛性 、
通告不只是对本组织或成员发出的, 而是对本组织之外的社会成员发出的, 对象范围较广。
三、通告的分类
1、法规性通告 、
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的事项。 是法规性文件有关规定的具体化,多由地 方政府发布。
2、知照性通告 、
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周知的事项。 不具有约束力,重在让一定范围内的单位、 公众知道重要事项。
3、主送机关 、 通告亦为普发性公文, 通告亦为普发性公文,不需要写 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 4、正文 、 通告的正文共分三大部分: 通告的正文共分三大部分:
(1)通告缘由 )
通告缘由主要用来表达发布通告的 背景、根据、目的、意义。 背景、根据、目的、意义。通过叙述相 关的政策、 关的政策、法规依据或具体的实际情况 来说明行文的原因。 来说明行文的原因。
第二节 通告
一、通告的含义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是使用频繁、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是使用频繁、 用途广泛的告启式公文。 用途广泛的告启式公文。
二、通告的特点
1、周知性 、 通告的内容, 通告的内容,要求在一定范围内 的人们或特定的人群普遍知晓, 的人们或特定的人群普遍知晓,以 使他们了解有关政策法令, 使他们了解有关政策法令,遵守某 些规定事项, 些规定事项,共同维护社会公务管 理秩序。 理秩序。
2、法规性 、
通告常用来颁布地方性的法规, 通告常用来颁布地方性的法规,这些 法规一经颁布,特定范围内的部门、 法规一经颁布,特定范围内的部门、单 位和民众都必须遵守、执行。 位和民众都必须遵守、执行。
3、务实性 、 通告是一种直接指向某项事务 的文种,务实性比较突出。 的文种,务实性比较突出。其内容 一般属于业务方面的问题,而且多 一般属于业务方面的问题, 为局部的、具体的问题,如交通、 为局部的、具体的问题,如交通、 金融、能源等,使用频率比较高。 金融、能源等,使用频率比较高
用来宣布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用来宣布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教育、人事、 教育、人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告知全民的重要 事项。如最近中国将在东海 东海进行地对地导弹 事项。如最近中国将在东海进行地对地导弹 发射训练
2、法规性的公告 、
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向国内外宣布 具有法规性的重要事项, 具有法规性的重要事项,要求中国公民和在中 国境内的外国人士遵守。 国境内的外国人士遵守。如宣布某项法规或规 宣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 选举结果 章,宣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
2、发文字号 、
通告的发文字号不像一般公文那样只 用常规方式,在实践中有多种情况并存: 用常规方式,在实践中有多种情况并存: 如果是政府发布通告,要有正规的发文字 如果是政府发布通告, 号,如《××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市区人 行道违章停放车辆的通告》,发文字号就 是“市政告字〔2006〕16号”。
如果是某一行业管理部门发布通告, 如果是某一行业管理部门发布通告, 则可采用“ 的方式, 则可采用“第×号”的方式,标示位置 在标题之下正中 。一些基层企事业单位 发布的通告,可以没有字号。 发布的通告,可以没有字号。
(3)结语 ) 一般用“特此公告” 一般用“特此公告”、“现予公告”、 现予公告” 公告”等习惯用语作结。 “公告”等习惯用语作结。有些公告的 结尾专用一个自然段来写执行要求, 结尾专用一个自然段来写执行要求,也 有的公告既不写执行要求,也不用“ 有的公告既不写执行要求,也不用“特 此公告”的结语,事完文止,自然收尾。 此公告”的结语,事完文止,自然收尾。
然而,公告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偏离了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 定,各机关、单位、团体事无巨细经常 使用公告。公告的庄重性特点被忽视, 只注意到广泛性和周知性,以致使公告 逐渐演变为“公而告之”。
四、公告的写法
1、公告的标题 、
公告的标题有四种不同的构成形式。 公告的标题有四种不同的构成形式。 (1)公文标题的常规形式,由发文机 )公文标题的常规形式, 事由+文种组成。 关+事由+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关于 坚决制止冲击铁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 通的公告》。
(2)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 )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 文种组成。 文种组成。如《新华社公告》。这是公 。 告比较常用的标题形式。 告比较常用的标题形式。 (3)省略发文机关,由事由+文种组成。 )省略发文机关,由事由+文种组成。 如《关于坚决制止冲击铁路确保铁路运 输安全畅通的公告》。这种标题形式比 这种标题形式比 较少见。 较少见。 (4)只标文种“公告”二字。 )只标文种“公告”二字。
(2)通告事项 )
写明社会有关方面周知或遵守的事 文字多,内容较复杂的, 项。文字多,内容较复杂的,多采用分 条列项的写法,以作到条理分明, 条列项的写法,以作到条理分明,层次 清晰。如果内容比较单一, 清晰。如果内容比较单一,也可采用篇 段结合式写法。 段结合式写法。
(3)通告结语 ) 多采用“ 多采用“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 实施”指明执行日期, 实施”指明执行日期,或“特此通 此告”等习惯用语结尾。 告”、“此告”等习惯用语结尾。
第八章、公告的含义、特点、分类、写法 、公告的含义、特点、分类、 及写作注意事项。 及写作注意事项。 2、通告的含义、特点、分类、写法 、通告的含义、特点、分类、 及写作注意事项。 及写作注意事项。 3、通告与公告的异同 、
第一节 公 告
一、公告的含义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 它和通告统称为文告, 它和通告统称为文告,都属于发布 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 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 公告主要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 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5、落款 、
正文右下方写明发文机关全称。 正文右下方写明发文机关全称。若标 题上已有发文机关,则签署可省略。 题上已有发文机关,则签署可省略。
6 、成文时间
日期一般放在落款之后, 日期一般放在落款之后,也可放在标 题之下。 题之下。
五、公告写作的注意事项
1、公告是相当庄重的文告,因此要求 、公告是相当庄重的文告, 内容准确无误。写作时要直陈其事, 内容准确无误。写作时要直陈其事,不 发议论,不加说明,更不能抒情。 发议论,不加说明,更不能抒情。语言 郑重严肃,平实无华,简洁明快。 郑重严肃,平实无华,简洁明快。 2、一般基层单位要宣布一些很具体的 、 事项,不宜使用公告, 事项,不宜使用公告,使用通告或通知 比较合适。 比较合适。
3、内容的重大性 、
公告的内容, 公告的内容,必须是能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 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 项,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 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 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既 部门的威严 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 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又要考虑在国内 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一般性的决定、指示、 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一般性的决定、指示、通 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 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因为它们很难 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2、发文字号 、
公告一般不用公文的常规发文字号, 公告一般不用公文的常规发文字号, 而是在标题下文正中标示“ 而是在标题下文正中标示“第×号”。 有些公告可以没有发文字号。 有些公告可以没有发文字号。
3、主送机关 、
公告为普发性公文, 公告为普发性公文,不需要写主送机 关。
4、公告的正文 、
(1)开头 ) 开头主要用来写发布公告的缘由, 开头主要用来写发布公告的缘由,包 括根据、目的、意义等, 括根据、目的、意义等,要写的简明扼 公告内容非常简短时, 要。公告内容非常简短时,可以不写公 告缘由,一开头就进入公告事项。 告缘由,一开头就进入公告事项。 (2)正文 ) 正文用来写公告事项, 正文用来写公告事项,即向大众公布 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5、落款 、
4、传播方式的新闻性 、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公告的发 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 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 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借助报刊、 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借助报刊、电 网络等媒体迅速传播。 视、网络等媒体迅速传播。
三、公告的分类
1、行政性公告 、
有一类公告是属于专业性的或向特定对象发 布的, 经济上的招标公告, 布的,如经济上的招标公告,按国家专利法 规定公布申请专利的公告,属专业性公告; 规定公布申请专利的公告,属专业性公告; 也有按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递交 递交诉讼 也有按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递交诉讼 文书无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时,可以发布公告 文书无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时, 无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时 间接送达,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 间接送达,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这些都不 属行政机关公文。 属行政机关公文。
2、发布范围的广泛性 、
公告是向“国内外”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 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 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 譬如,中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譬如,中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 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 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这样的公告 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 中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 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 商标和生产企业, 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 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已便 消费者能认清名牌 能认清名牌。 消费者能认清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