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

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

[收稿日期]2007-04-10. [作者简介]马力(1950- ),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马力(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摘 要]《哈利・波特》1—6集的出版之所以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旋风,不仅在于它给老派的魔法故事披上了当代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上是属于当代的。

它在对生与死、善与恶等文学母题的开掘上,打破了确定性的认知传统和形而上的二元对立认识结构,阻断了人们透过文本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用联系的、非确定性的观点来进行重新认知,从而体现出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与死互渗并存;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依,以及以人的存在方式来解释人性、以人的行动来判断人性、道德以及人生价值的标准的新理念。

在人物形象创造上,对儿童文学只能塑造单纯易懂的人物性格的传统艺术理念加以彻底的解构,从而完成了童话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

[关键词]生死;善恶;联系;后现代;行动[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07)03-0032-04英国罗琳的《哈利・波特》曾在全世界的儿童中获得了广泛的影响,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后现代社会的产儿,它的问世标志着童话完成了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

这个转变主要体现在它对生与死、善与恶等文学传统母题的反传统的开掘上,其次还体现在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打破了简单化的传统理念,塑造出具有后现代特点的复杂形象。

一 互渗共存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切文学永恒的主题。

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古代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打破了对生死问题的确定性认识。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尽管有天渊之别,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在苦苦寻求关于生死问题的绝对真理,后现代艺术却表现出对确定性的绝对真理的放逐。

代之以不确定的认识。

它还打破了生与死二元对立的认识结构,用联系的互渗的意识取而代之。

《哈利・波特》的后现代性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新的生命观上。

(一)死中有生《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是最能体现作家后现代生命意识的人物,在他身上最能代表传统巫术生命意识的形象是伏地魔,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生死的鲜明界限。

他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生的形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死的形象,而是一个半死不活、死中有生的形象。

自从他向哈利・波特念毒咒,又被反弹回来之后,他就“被剥离了肉体,比幽灵还不如,比最卑贱的游魂还不如”(《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他说:“我还活着,我是什么,到现在我都不知道。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灵魂一旦脱离了肉体,从传统观点看他就已经死了,但他还有意识,这又意味着他还活着,可见他是介于生与死之间、死中有生的存在。

作家罗琳凭着她敏锐的直觉描绘了此时此刻伏地魔特殊的心灵体验:“我记得在那无法合眼的日日夜夜,我一秒一秒地只是反复强迫自己活下去。

”可见在伏地魔身上最忠实地体现了传统巫术文化的宗旨———拒绝死亡。

但是然而伏地魔既死亦生、非死非生的存在状态与他坚不可摧的信仰之间却形成一个悖论、成为一个反讽。

《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形象打破了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建立在确定性之上的形而上学哲学予以彻底的颠覆。

作品通过揭示伏地魔非生非死的存在状态,揭示了传统巫术文化追求永生、拒绝死亡的虚妄性,使这个披着传统巫术文化外衣的故事获得了解构传统巫术文化内核的巨大文化价值。

(二)生中有死哈利・波特是贯串全书的主人公,透过这个人物我们看到了生与死的又一种结合形式———生中有死。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当伏地魔向哈利下毒咒的时候,是他的母亲用自己的血形成了护身符才使1岁的他幸免遇难,现在这个护身符永远留在哈利的生命里———在他的皮肤里、血液中。

活着的哈利与死去的母亲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渗共融、难舍难分,这就是生中有死。

在《哈利波特与阿磁卡班的囚徒》中,哈利在遭到众多设魂怪的袭击时,他用魔法召唤出来的保护神是一只牡鹿,帮助他逃出一劫。

他认为那牡鹿就是他的爸爸。

事后哈利向邓布利多提起这件事,邓布利多说:“你以为我们爱过的死者会真正离开我们吗?你以为在有大麻烦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回忆起他们来吗?你爸爸活在你身上,哈利。

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在你身上表现得最清楚。

第3期2007年6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 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 ogy No .3Jun .,2007不然你怎么能够产生那么特殊的保护神呢?尖头叉子(哈利・波特的爸爸的绰号,笔者注)昨晚凭借你而出现了。

”哈利波特的爸爸死了,但是他在哈利需要他的时候,会凭借哈利的身体而出现,成为呵护哈利生命的巨大保护神,这同样是死中有生。

既然死后的人可以凭借活着的亲人而再显形,再释放能量,死亡就不再是可怕的了,不值得拒绝。

这正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邓布利多所说:“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你知道,魔法石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东西。

有了它,无论是你想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长寿命,都可以如愿以偿!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问题是,人类就偏偏喜欢选择对他们最没有好处的东西。

”邓布利多的话以及哈利的生命过程都表明,在世界上有高于长生和财富的东西,那就是爱。

爱能产生生命、呵护生命。

无论是死中有生,还是生中有死,都体现了生与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融互渗的。

《哈利・波特》正是由于传达出新的生命理念,才与一切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划清了界限,成为儿童文学文本向后现代的一个里程碑。

二 善恶互依互存的道德观在传统的道德观看来,善与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道德指向,二者水火不相容。

世界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尽管道德观不同,但是他们对善与恶的确定性却从来没有怀疑过。

然而《哈利・波特》却恰恰在反对善恶的确定性上显示出自己的卓而不群。

善与恶的非确定性,主要是由人的存在的复杂性决定的。

人不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处于一个网状的关系系统中,人的道德观不仅由人的社会存在决定,而且你所处的各种联系的影响,决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形成的,由于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力量,就使人的道德观不再呈现出单纯的面貌,而是带有不确定的、变化的、甚至是异己的特点。

《哈利・波特》通过伏地魔与哈利形象的塑造,鲜明地呈现出这种善恶互依互存的意识,这一点在这两个人物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表现得更加明显。

(一)恶中有善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曾说:“我只剩下一个魔力,我可以附在别人的身上……我有时附在动物身上———蛇当然是我最喜欢用的———但在它们身上比当纯粹的幽灵好不了多少,因为他们的身体不适合施魔法……而且我的附身缩短了它们的寿命。

它们都没活多久。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伏地魔曾附身在洛奇身上,指使他去偷藏在霍格沃茨学校古灵阁中的魔法石,结果魔法石被打碎了,洛奇也死了。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为了重获肉身,还不惜将被他害死的他父亲的尸骨从坟墓中掘出,将他的追随者———小矮星彼得的一支胳膊割下来,还取了哈利・波特的血,放在一起才达到目的。

伏地魔的一系列行径都表明,他“对敌人心狠手辣,对自己的追随者也同样冷酷无情。

”他的求生之路是非常不道德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有时候也能以外作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

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邓布利多在谈到哈利头上的伤疤时说:“他在你的额头上留下了这道已经被验证为既是祝福又是诅咒的伤疤。

”“在他给你留下那个伤疤作为标记的时候,他没能如愿以偿地杀死你,而是给了你力量和成长的机会。

正是这些使你可以从他的手上逃脱,不仅一次,而是至今为止已经四次了———而这,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纳威的父母都没有做到过。

”“伏地魔攻击你就会冒着把能量传输给你的危险,使你成为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

”伏地魔的诅咒就是祝福,害哈利就等于给他成长机会,谋害哈利就等于将自己的能量传给他,这看上去是反逻辑、反理性的,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最深刻的辩证法,它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祝福与给人成长机会是善行,尽管这一点是伏地魔所不期望有的结果,或者说为善是伏地魔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如果我们不光从动机上来判断善恶,而且兼及他的行为和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伏地魔既不完全是恶的,也不完全是善的,他既恶又善,因为善就存在于恶中,善恶互依互存。

这种状况的关键是伏地魔与哈利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善中有恶哈利的道德取向与伏地魔恰恰相反,他常常将别人的性命看得比自己的性命和荣誉更重要。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为了救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命他奋不顾身;为了救被当作人质的好友罗恩、赫敏乃至素不相识的特拉利尔妹妹的命,他宁肯放弃获得“三强杯”的荣誉。

在《哈利波特与阿磁卡班的囚徒》中,哈利还救了曾经出卖过哈利的父母的小矮星彼得的命,事后哈利担心自己做了蠢事。

哈利的后悔是合乎常理的,但邓布利多却对哈利说:“你救了小矮星彼得的命,你这是做了一件非常高尚的事。

”“一个巫师救了另一个巫师的命,它们之间就有了某种联系。

”“这是魔法的最高、最无法渗透的境界,哈利。

但是相信我,……有朝一日你会因为救过小矮星彼得的命而非常高兴的。

”救彼得的命表明哈利是个能饶恕敌人的大善之人。

饶恕是他征服敌人而非消灭敌人的最崇高之举和最好途径。

因为这样他就与彼得建立起一种联系,在彼得的生命中种下善根,就能用善去征服恶。

饶恕使哈利脱离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升华到超越利害相争的人生境界,这也正是魔法的最高境界。

然而由于他与伏地魔之间的联系,他也难逃伏地魔对他的影响: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邓布利多说:“因为那个不成功的咒语把你和他连在了一起。

”“当伏地魔靠近你的时候,或是当他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复仇意愿的时候,你的伤疤就会痛。

”哈利的确有几次感到头上的伤疤莫名地疼痛,开始他还不懂是怎么回事,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是由于伏地魔的活动引起的。

随着伏地魔重获肉身,哈利与伏地魔几乎同时意识到,在他们各自的身上存在着对方的・33・总第96期马力:《哈利・波特》:世界童话走向后现代的标志东西。

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就在你看到韦斯莱被袭击的那个晚上,你感到伏地魔在你的体内苏醒了。

”“你能够感觉到伏地魔的出现,哪怕他作了伪装也是一样。

在他情绪高涨的时候,你可以知道他的感觉,自从他回到了他的躯体里,恢复了他的全部力量之后,你的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显著。

”“我开始担心伏地魔可能会意识到你们之间有这样一种联系。

果然,有一回他察觉到你的存在,就是在你深入到他的头脑和思想里的时候。

当然,我指的是韦斯莱被袭击的那个晚上。

”“伏地魔打算进入你的头脑,控制并误导你的思想,我相信,他就是在不久前才有这个想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