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
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
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
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
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
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
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
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与市场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相反,市场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过量。
因为生产者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实际面对的成本(privatecost,私人成本),不考虑给别人造成的成本(损害)。
这样,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成本就低于社会成本(socialcost,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承担的成本),从而由私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高于由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