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室护士岗位职责(2).doc

供应室护士岗位职责(2).doc

供应室护士岗位职责【管理制度】1、在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协助管理本室业务。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医疗器械的装配、清洗、准备和包装等工作,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制作、保管与供应各种医疗器材和敷料。

4、包装各种器材时,必须检查是否完好适用,如有破损或需增补,应及时修理或补充,做好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

5、协助计划、讨论及参与工作的改进。

6、指导消毒员、卫生员进行工作。

7、协助监督环境清洁及安全。

8、负责供应室无菌物品的质量控制及各项监测工作。

9、负责各工作区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unjs--华丽丽的分割线------------------1.在病房护士长领导下和本科主管护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参加病房的护理临床实践,指导护士正确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参与病房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工作及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

带领护士完成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实践。

4.协助护士长拟订病房护理工作计划,参与病房管理工作。

5.参加本科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组织的护理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

主持本病房的护理查房。

6.协助护士长负责本病房护士和进修护士的业务培训,制订学习计划,组织编写教材并担任讲课。

对护士进行技术考核。

7.参加护校部分临床教学,带教护生临床实习。

8.协助护士长制订本病房的科研、技术革新计划,提出科研课题,并组织实施。

9.对病房出现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unjs--华丽丽的分割线------------------1、消毒供应室负责全院医疗器材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敷料制备和供应工作。

根据各科需要配置各种物品,并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基数,保证临床使用和减少无效储备。

2、严格划分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区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3、各种无菌物品应注明品名、灭菌期、失效日期及打包人编号,并做到专架、专柜、专人保管,保证无菌物品质量。

如超过有效期、外观检查不合格或疑为污染,应重新再处理,灭菌后发放。

4、定期进行本室的各项监测,做好院内感染监控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各种器材、敷料均应达到标准要求。

5、建立各科室物品账目及请领、发放、报损制度,定期清点,以旧换新,做到帐物相符,杜绝物品丢失浪费;对发出的各种物品应专物专用,不得挪做它用。

6、按时下收下送,保证无菌物品的供应。

7、定期到使用科室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8、建立停电、停水、消毒锅故障时应急预案,以及意外事件的处置程序上一篇:财政局预算科岗位职责下一篇:没有了abb_X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制度1质量管理制度目录附件一:施工测量复核制度(2)附件二:施工图现场核对制度(4)附件三:施工技术交底制度(8)附件四:分包和劳务用工管理制度(12)附件五:材料、设备、构配件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15)附件六: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查、申报、签认制度(24)附件七: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验收制度(28)附件八:成品保护制度(30)附件九:关键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31)附件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34)附件十一:质量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36)附件十二:基础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9)附件十三:开工报告申请制度(40)附件十四: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管理制度(42)附件十五: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制度…………………………………附件十六:试验管理制度……………………………………………附件一:施工测量复核制度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集团公司实体经理部的管理要求,满足客专线试验段施工需要,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

第2条测量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是测量复核制度,其运作依靠自检、外检和抽检以及验收制度。

测量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测量复核制度的基本要求。

2. 1. 施工复测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实施。

2. 2.复测工作应在开工前完成,中桩、基线桩、导线桩、水准基点桩加密应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涵洞、墩台定位(中心桩撅)宜在复测中完成,以便在正式灌注混凝土基础(或衬砌)时引用其成果。

2. 3.复测成果应系统地整理成文,由项目总工程师签发,及时发至作业层技术部门据以引用,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备。

2. 4.各类桩撅要妥善保护,根据情况加固,并在现场作明显标识,以防误用;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桩要钉设护桩或外移桩,绘制护桩示意图;定期检查桩撅是否移动、下沉,发现后应采用可靠方法重新补设定位,重新测量。

第3条测量复核制是质量控制的核心,测量人员都必须遵循复核制的基本要求,在测量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第4条测量复核制的基本要求⒈执行有关测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按照规范技术要求进行测量设计、作业、检查和验收,保证各项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⒉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由双方持交桩表在现场核对、交接确认。

遗失的坚持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予更正。

⒊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应认真研究复核,必要时应作现场核对,确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

抄录已知数据资料,必须核对,两计算人应分别独立查阅抄录,并互相核实。

⒋各种测量的原始观测记录(含电子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严禁事后补记、补绘。

原始资料不允许涂改。

不合格时,应按规范要求补测或重测。

现场实施测量作业,必须使用专业记录簿逐项记录测量数据,必须用铅笔书写,禁止使用易洇水的圆珠笔或钢笔。

测量记录不得涂改、撕毁,如有误可作明显的勘误记号标识。

记录中参加人员、设备、日期、地点、天气、工程地点(部位)等事项应填写完备、清楚,并有施作人签字。

记录数据必须真实反映操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应有计算结果,并附有相应结论。

⒌测量的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内业工作应坚持两组独立平行计算并相互校核,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在申报集团公司复测时,必须同时报送内业测量资料。

⒍利用已知成果时,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即已知成果检测无误和合格时才能利用。

⒎测量工作应根据人员和仪器设备状态选择方法。

在使用全站仪等数字化测量仪器时,必须有误差监测手段,对各种误操作必须有查错功能和纠错能力。

⒏重要定位和放样,必须坚持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进行复核测量,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进行计算,并报请分部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执行。

重要工程、控制工程、贯通测量等测量必须有测量成果书,报请分部总工程师签认。

测量成果书应资料齐全,计算准确,文整清楚,签字齐全。

测量成果资料(书)为受控资料,应按受控资料的有关规定办理。

9. 坚持贯彻“未经复测的工程不准开工;上一工序结束,下一道工序未经测量放样时,不得继续施工”的原则。

10. 施工技术人员暂离岗位或调转时,必须进行测量工作移交。

内容包括:施工桩撅现场点交(并附桩位示意图、中线、水准基点表);测量记录、测量成果书等。

在有条件时,进行复测后方可移交。

移交工作由同级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办理交接清单,双方签字。

第5条对测量复核制度执行不力,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对各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未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比照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附件二:施工图核对制度第1条施工图核对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全面创优的重要技术环节。

通过审核可使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的认识,深入地理解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地掌握设计、施工规范和标准图、通用图、参考图。

通过核对进一步发现设计文件存在的“差、错、碰、漏”,使存在的问题消除在施工之前,结合施工技术调查和本阶段技术工作,提出改善设计、变更设计的建议,使设计趋于更合理。

审核的同时比选施工方案,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创造条件。

第2条核对工作应与施工技术调查、施工复测相结合,通过对书面文件的全面阅读并与现场校对,把握其准确性、完整性。

第3条核对工作应在开工前系统、全面地进行。

施工过程中随着掌握情况的深入可再对其中重点重新审核。

未经核对的图纸禁止使用。

第4条经理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指导本工程项目施工图的核对。

工程部和分部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实施。

第5条工作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先原则后细节,先分专业后沟通衔接。

分部总工程师应着重界面管理,处理好各专业的衔接。

本单位和外单位的界面衔接由经理部总工程师联系建设单位协调处理。

第6条核对工作完成后应对施工图进行标识,加盖“已审核”章,确认有效性。

不存在问题只需审核人签字、标注日期。

对发现的问题还应在图上简要表明情况并填写“设计文件审核记录表”(附后),为保证准确性应由第二人复核确认。

联系建设、设计单位后,确认的修改一定要在原设计图上用红笔修改,加盖“订正”章作相应标识,如有新图代替,原图加盖“作废”章。

第7条工程部、分部应建立设计文件审核台帐。

工程部定期(一般3个月)对施工图核对的内容和审核台帐进行检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业务评比范畴之中。

第8条施工图核对意见由工程部及时汇总,分类处理:一般性“差、错、碰、漏”问题函报设计单位,抄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予以确认,凡影响建筑物质量和安全的问题未确认前暂时停工;需改变设计的建议按《设计变更制度》办理。

确认的修正意见,必须以文件形式转发各施工作业层据以施工。

第9条相关标准图:凡设计文件注明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参考图及相关规范都应全部收集,与施工图对照阅读。

第10条平面图:各部坐标(里程)、直曲线要素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采用的技术条件;里程、曲线半径、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长短链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平面图数据与交桩资料、专业图核对,结合纵、横断面及专业图、查看有无改善设计的条件。

第11条纵断面图: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技术条件,设计标高与建筑物之间关系,设计标高和水位标高的关系。

第12条横断面图:设计路肩标高与纵断面图对照;设计边坡的稳定性;断面尺寸;排水沟水位标高与排水系统图对照;挡护、桥等建筑物之间的位臵关系;断面数量。

第13条地亩、拆迁图:设计地界和平、纵、横断面对照,注意桥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