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南京工程学院)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

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

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

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

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

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

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

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

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

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

因此,普通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十五”国家级研究课题立项的“21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 我们承担了“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其子课题“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中,通过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具体举措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1. 一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指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根据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培养体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始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和专业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内涵,通过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 发展一批新型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

例如,以通信工程三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了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专业方向。

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建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专业方向, 还计划设立信息安全等专业方向。

这些新型应用型专业方向的建立,为培养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开辟了新的方向。

2. 两个面向两个面向是指面向社会、面向电气信息领域市场, 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3. 三项原则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三项原则,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

(1) 基础性:基础性是指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

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

因此, 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设置公共基础课程, 加强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坚持以学科群组织专业教学, 设置专业理论基础课程, 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 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 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

另外, 设置相当数量的专业选修课、人文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 应用性: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 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

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 加强应用,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通信工程系的学科建设,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特色, 我们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该研究所有五项功能, 其中主要功能是面向社会, 面对市场经济, 研究并搭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科学技术平台,承担横向科技研发课题;研究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式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结合研究课题,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训基地。

(3) 实践性: 由于通信、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具体任务, 在实际工程技术方面应具有较强的优势, 因而对应用性技能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样,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课程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培养过程突出实践性,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上,我们加大了硬件建设资金投入, 按工程技术能力模块规划实验教学基地。

例如,我们启动建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电子系统仿真实验室等;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建设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SDH 实验室、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室、通信网实验室、无线通信中心及通信系统传输网系统工程实训基地等。

该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本科专业教学需要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开放性的科技研发和实训基地功能。

为全方位实现实践性原则, 我们还与一些企业广泛联系, 建立校企教学实训基地。

目前, 该专业已与特恩驰(南京) 光纤有限公司、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等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书。

通过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了校内外协作、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4. 四个突出(1) 突出工程技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

根据电气信息类学科能力培养的需要, 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

我们将通信工程专业列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同时申请获得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和“计算机通信专业核心优秀课程群”两个优秀课程群建设项目。

通过品牌专业和课程群建设, 形成突出工程技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

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课程设计、实验课、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2) 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优势,建设、开发理论课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建立起双向交互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3) 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针对学生入校时思想素质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开设思想品德、文档写作及其他任选课或讲座;同时,开展有关就业指导、法律等知识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同时,通过团、学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科技小组及各种协会组织,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

(4) 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都必须坚持自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技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创新能力。

因此,构建教学体系时,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英语、高等数学、模拟、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与信号系统处理等,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后劲,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用房、教学实验用房及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我们挤出一定场所,建立了学生创新基地实验室。

学生以研发项目为中心组成课外科技小组,专门资助经费并配备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三、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经过研究与实践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要内容之一是,需要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形成一个基本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

1.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1) 公共基础课程:在“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加大信息及外语类课程的学时数。

(2) 专业理论基础课程: 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