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情况课题名称:“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实施单位:礼县职业中专总负责人: 职务: 校长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等职业教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学生“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现象日趋严重。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严重阻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学校最先提出了“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后来逐渐探索完善,把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提出了”“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制定了《礼县职业中专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施方案》、《礼县职业中专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施细则》,成立了实施领导小组,由教导处负责督查,以专业课组、专业实践课组、文化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教师为实施主体进行实践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要包含这五个因素,至于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我们提出的“三分三因”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就是指中职学校实行:因人而异,在招生时实行学生分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最终达到分类成才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教发[2014]6文件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文件精神,以《职业教育法》等法规为准绳,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教师培养规划与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组织本校全体教师实施“三分三因”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现阶段只是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探索,重在积累相关的实践材料,比如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随笔等等,在探索实践中总结,再结合相关理论,最终才能形成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是满足学业“欠账”族的中职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并进、知识与技能并举、升学与就业并存、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复合教学要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改善“齐步跑”、“一锅煮”无差别教学带来的“低效率”、“低达成度”、“高流失率”的有效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
此课题的实施是很现实的并且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学业差异、动机差异显而易见,与普通教育的学生不可相提并论。
加之职业教学要充分体现“文化课与专业课并进、知识与技能并举、升学与就业并存、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复合性要求,客观上形成了教学主体“差异性大”、教学形式“复合性强”的多元要素链接组合的复杂教学系统。
采用无差别的“一锅煮”教学无法解决这些“差异性”和“复合性”,无法构建有效教学,更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反,还会导致教学效率低、目标达成率低,“差生面”增大,许多学生无法融入这种复合教学而产生不适,从而导致“高流失率”。
具体而言:1.学业特征。
中职学生几乎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绩不佳,考不上普高,无奈被动选择就读中职的。
陇南市中考包括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化综合(150分)、政史综合(100分)、生地综合(50分),总分750分。
据统计,我校2015-2018年入学新生中考成绩平均在210分左右,达不到合格成绩450分。
事实表明,中考成绩低于150分,基础拖欠较大的学生,完成部颁课程的学业任务,确有困难。
中考成绩在150以上,300分以内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部颁课程的学习。
中考成绩在300分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中职学业任务。
2.人格特征。
由于学业不好,长期受到老师批评、家长怨恨、同学瞧不起,成为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否定的一族。
太多的“不及格”导致负强化严重,久而久之,自信心丧失,甚至自暴自弃,容易形成不端行为习惯和不良心理,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个性差异。
如自卑、自我放弃、叛逆、暴躁、破罐子破摔、沉迷游戏、厌学、早恋等。
3.动机特征。
由于上述特征,导致中职学生“想法多”,就学动机规整性差。
接近普高录取线的学生想“圆大学梦”,成绩中下的学生想“升高职”,成绩差的同学想“就业”,还有一部分同学正如家长所说“长三年身体”,有的被同伴引诱而来,有的被家长逼迫而来,他们随时想“开溜”。
也真有一部分同学想借职业教育“出彩人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就是指“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
1.分流培养。
包括基础分流和调整分流。
在新生注册报到期间,学生、家长可依据学校招生计划及专业介绍,自愿选择就学专业,实现专业分流。
开学后开展“入学教育”期间,学生填写“分流培养志愿表”,教务处根据学生自愿、家长意见、入学成绩将学生按专业分流为:本科升学、高职升学、就业三个大类、四小类培养方向分流。
培养方向分流,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水平变化、学生自愿、家长要求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在学期初进行调整。
2.分类成才。
学校办学理念是“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不管分流的那一类,学校将尽最大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学情基础上获得发展。
始终贯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方针。
遵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育人机制。
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实施,要充分体现“四合”要求,要突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在课程要求,教学团队搭配,技能训练等方面分别施策。
3.分层教学。
实行不同班级的大类分层教学和同一班级的分层教学。
首先,按照不同培养方向的教学要求,进行备课、授课、评价和管理。
其次,在备课、提问、作业、辅导、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分层实行。
4.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要求,教学中既要考虑“类”和“层”,还要考虑“你”和“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抽象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的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是因材施教的终极境界。
5.因势利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性。
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和独特优势,顺着这些特点和优势施教,而不是逆着他们强拉硬扯、倒行逆施,这才是有艺术的教育。
鳏治水用“截堵”,禹治水用“疏导”禹成功了,而鳏失败了,并且丢了性命。
“导”是一种重要的教养手段和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中多采用“疏导”、“引导”、“诱导”、“劝导”的方法,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6.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的教学思想,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古今中外都将他作为通用的教学原则,适用各类教育。
中职教学是异质化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种教学,更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育人、技能培养、生产实践都要体现因材施教。
五、本课题实践与研究主要解决如下问题:1.改变“考纲”统领的功利化教学,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凸显技能”的教学制度。
2.改变忽略差异的“齐步跑”、“一锅煮”式的教学,探索适合中职生基本特征的有效教学模式。
3.改变“中小学化”的教学倾向,探索适应“专业化、职业化、开放化、技能化”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要求的教学。
4.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的教学导向,探索符合中职教育目标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5.研究中职教学特征,优化现行教学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确定科学的研究目标,通过有效的组织实施,保证规划的落实,根据反馈,对实践适时、适度地施加调控,以保证实践方向的明确性、一贯性。
2.整体性原则。
探索三分三因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途径,摸索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方法,广泛开发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统筹规划,系统安排,自觉树立整体意识,形成全局观念。
3.科学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本着教育性强、品位要高、独具特色的要求合理规划,以学生为本,活动的组织力求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
科学化管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加强过程监控和资料积累,并全面科学评价。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活动原则,力求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开展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现象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总结法、讨论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观察现象、调查问卷,分析学习障碍的成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实践总结寻求策略,运用策略指导实践,改进完善策略。
九、课题研究预期目标1.使教师都能理解并掌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
2.使教师都能认识并理解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即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
3.使教师都能掌握并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
4.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中的适应与提高,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5.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十、课题研究时间实验周期5年(2016、9--2021、9)(一)起始阶段(2016、9--2017、6)(二)实践研究阶段(2017、7--2020、7)(三)总结阶段(2020、8--2021、9)。